学术会议怎么学习?作为学术研究人员,时常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此时不可避免地会阅读会议议程。有时候虽然不能亲身参加学术会议,但也会浏览下学术会议的议程。当然,也有很多研究人员只会在参加会议时才会阅读议程,在不参加学术会议时,一般会忽略掉会议议程。
其实,研究人员无论是否参加学术会议,都应该重视阅读会议议程,因为仔细阅读会议议程,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到很多与学术直接有关或者间接有关的东西。
会议上能获取的短时效益
学习学科带头人的思维模式
会议上的发言人通常会尽可能全面地阐述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这就是我们的重点:学习大佬们是如何发现问题的,以及他们如何判断和证明这个问题的价值。如果这个问题恰好你也感兴趣,那你还要留意发言人相关的综述内容。
学习大佬们的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一旦确定选题,就涉及到研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结论必然有偏差。这就涉及到如何匹配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多元学科体系去拓展现有的方法和模式。是否可以适用研究方法移植(也就是常说的跨学科话语体系),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学术会议上留意记录,跟上发言人的思路,感受他的思考过程和论证方法。
留意点评人的发言
一般在发言人发表完讲话之后,都会安排相应领域的专家做一个点评。这部分就是活生生的答辩模版啊!从专家的点评中,我们可以发掘和学习到比如针对类似问题的研究学界更看重哪种方向;更推崇哪些研究方法;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展望等(这部分说不定就可以作为对你的启发)。
多多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更新对学科领域的进展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需要知道其他人在做哪些研究,从而才能规避一些无价值的风险,以及更好地推出自己的创新点。不要闭门造车自设陷阱了。
如何参加一场学术会议
筛选确定自己想要参加的学术会议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啦!
确定会议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一般会议是连届举办,如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可根据历年会议举办时间进行估计,并及时关注官网或官方公众号动态消息,合理安排论文写作投稿及出行时间。
确定投稿形式、进行论文或摘要撰写
会议要求的投稿内容一般是全文或摘要,全文可按照学术文章的格式;摘要则简明扼要,包含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内容。然后,一定要严格按照投稿规范要求,比如字体大小、排版格式、图片要求、署名要求等,进行投稿。
投稿之后会收到邮件进行修改及确认
初步投稿后,编辑会进行初步审核,如需修改会将稿件退给作者,作者按照审稿意见进行相应修改。录用后,作者需按照会议要求,提交最终稿件及相关资料等。同学们记得关注邮箱动态哦~
确定录用后,就可以根据收到的邮件要求,确定自己的时间安排及汇报形式,然后准备PPT、讲稿、海报等资料啦!
参会前的行程安排
时常关注会议动态和通知,以防错漏信息;提前预订往返车票、机票以及住宿;关于会议流程、资料准备等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多与会务组交流咨询;提前下载并阅读会议手册,划出感兴趣的重点报告,规划好当天时间安排,并提前准备好想请教的问题。
关注会议后续
会议结束后,还可以通过官网或公众号关注会议的后续活动,如出版的会议论文集、重要嘉宾的讲话报告等,进一步了解会议的成果和影响。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