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知名学术期刊《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编辑部通过该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编辑部在该声明中表示,“我刊近期又处理了一起投稿抄袭事件。加上之前的两次,已经是第三次。鉴于作者认错态度诚恳,出于对其善意保护,本刊再次决定以退稿以及私下警告的方式处理,不予公开通报,以期教育挽救。”
近日,多家国内期刊发布郑重声明,声称发现有不少仿冒期刊官网的假网站,企图欺骗投稿作者。相关期刊通过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提示读者和投稿人注意甄别,并提供官方举报渠道
近日,《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编辑部发布声明称,该刊物近期又以退稿以及私下警告的方式处理了一起投稿抄袭事件。鉴于已是第三次出现类似情况,如再发现来稿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将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实名公告批评等。10月26日,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据清华大学官网介绍,《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创刊于2015年,入选“2024年度高影响力学术辑刊”。
最近,据央视报道,个别企业公开招聘所谓“撰稿”人员,利用AI技术批量生产假文章、假论文,甚至形成了灰色生意链条。实际上,论文代写并不是新话题。早在2010年,就有学者保守估计我国买卖论文产值达10亿元。2016年,央视曾专题曝光论文买卖产业内幕。此后,相关部委多次发文,呼吁严惩买卖、代写、代发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然而,时至今日,这条黑灰产业链并未被根除,反而升级迭代,亟待打击治理。
近年来,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实践成果能否替代论文”的讨论持续升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一系列探索更将这一议题推向公众视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正面临“破”与“立”的考验:既要回应“论文注水”“与实践脱节”的现实质疑,又需守护学术训练的核心价值;既要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又要筑牢毕业质量底线。
论文作为学术研究的严肃产物,其写作并非易事。它需要作者长期扎实的学识积累,也需要在写作时不断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投入大量心力去完成。然而,在个别机构里,论文竟被“流水线”式生产,以极低的价格进行售卖。
本该严肃认真的学术科研成果,在网络平台竟成了只要付费就能轻易购买的“商品”。论文代写成为一门生意,早已不是新鲜事,只是网店模式以及AI技术的“加持”,让这门生意变得更加“火爆”。
“我们公司去年运作了大概18万篇论文,其中有13万篇成功发表,我们一年挣了8000万元。”在重庆数洞延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面试时,该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如此介绍。近日,红星新闻卧底调查论文代写代发“工厂”,揭露论文“工厂”灰产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