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技术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算法优化、软件迭代与网络安全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焦点议题。10 月 25 日,2025 年算法、软件与网络安全国际学术会议(ASNS 2025)在江西南昌圆满闭幕。这场由南昌大学联合江西省计算机学会、江西省数字经济学会主办,RDLink 研发家协办的学术盛宴,吸引了数百名中外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齐聚赣鄱大地,通过前沿观点碰撞与务实技术研讨,为数字技术发展绘制了清晰的创新脉络与安全蓝图。
“创新点写得像流水账,投出去秒被拒怎么办?”“审稿意见回来不知怎么回应,只能重写?” 这些困扰无数科研人的论文发表难题,在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中得到了系统解答。10 月 24 日上午,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南昌校区软件楼 316 会议室举办研究生励志讲堂第六期第七讲,本次活动由江西省计算机学会主办,东华理工大学与RDLink 研发家联合承办,特邀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张智军教授带来 “高水平研究论文撰写与发表” 专题报告,为现场师生送上学术发表 “实战指南”。
10 月 29 日,上海科技大学于奕研究员、普渡大学窦乐添副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 Yuan Biao、上海科技大学 Wang Zeyu、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Zhang Shuchen为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Atomically resolved edges and defects in lead halide perovskites(卤化铅钙钛矿的原子级分辨边缘和缺陷)的研究论文【1】。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报告对2024年度我国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位。此外,我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首次过半,达53.2%,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量保持世界第二位,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
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公布的2025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遴选结果日前揭晓,《糖尿病之友》杂志凭借卓越的科普传播力与行业影响力,成功入选全国57种科普类核心期刊!这是继首届评选入选后,本刊再度获此国家级权威认证。
莫兰表示,在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已展现出切实价值,“以临床试验为例,我们在药物设计领域已开始运用人工智能”,通过数据建模与分析,不仅能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还能在二期试验中及时识别副作用风险,从失败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中,人工智能同样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近日,202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暨中国一流科技论文世界影响力评价论坛在京举行。会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2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等系列年度报告,由学校主管、办公室主办的《国防科技》期刊,凭借其不断提升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再次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央视网消息: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主要包括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4类。
在学术界,写一篇高质量的综述论文就像是给一个复杂领域绘制一幅完整的地图——你需要收集海量文献,梳理清楚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来龙去脉,还要用清晰的逻辑把它们串联起来。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专家花费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AI能否代替人类完成这项复杂的学术工作?
在科研圈里,“高被引”三个字就像学术界的“热搜”。它不是说论文写得长、投稿的期刊影响因子高,而是被全球同行反复“点赞”——一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跻身世界前1%,才算拿到这张“高被引”入场券。最近有组数据悄悄在朋友圈刷屏: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已经攒到6.57万篇,占全球总量的33.8%,换句话说,全球每三篇“学术爆款”里就有一篇出自中国团队。作为吃瓜群众,我们不妨搬个小板凳,聊聊这串数字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有趣的小知识,顺便看看它对普通人的“隐藏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