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退休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赵争鸣教授因病于2025年9月3日1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推荐工作已经结束,已正式公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125人候选,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柴继杰在列,推荐人为颜宁。
近日,孙蒙祥教授领导的武汉大学赴贵州师范大学帮扶团专家团队与湖北大学有关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研究论文“Reprogramming of microspore fate via BBM-BAR1 for highly efficient in vivo haploid induction”。这是贵州师范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CNS(即Cell、Nature、Science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重大研究成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9月5日,教育部党组在合肥工业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汪萌同志任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郑磊同志不再担任合肥工业大学校长职务。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人事司司长徐青森出席会议并讲话。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安徽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参加学术会议可以提前走吗?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其日程安排通常经过主办方周密设计,旨在为参会者提供充分的交流与学习机会。然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部分与会者可能因各种原因考虑提前离会。关于是否能够提前离开,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学术伦理、社交礼仪及个人职业形象等多方面考量。
学术会议投稿可以投综述么?学术会议是学者交流研究成果、探讨前沿问题的重要平台。在准备投稿时,研究者常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是否可以将综述类文章投至学术会议?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会议定位、论文类型界定以及学术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只发摘要?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历来是研究者展示成果、获取反馈和建立合作的关键场合。在参与会议的过程中,一种常见但有时引发讨论的做法是仅提交摘要而非全文。这种做法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会议类型中接受程度不一,其背后涉及学术规范、传播效率以及知识分享的多重考量。
国内学术会议可以旁听吗?国内学术会议能否旁听的问题,是许多对学术活动感兴趣的人常有的疑问。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通常聚集了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问题。对于非正式参会者而言,是否能够参与旁听,实际情况并非一概而论,需视会议性质、主办方规定及具体情境而定。
学术会议可以只贴海报吗?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通常包含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方式,其中口头报告与海报展示是最常见的两种。近年来,随着会议规模的扩大和学科交叉的深化,出现了一种讨论:是否有可能使会议仅以海报形式进行,而取消传统的口头报告环节?
从学术会议中可以学到什么?学术会议作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研究者,是学科前沿动态的风向标,也是学术共同体构建与维系的关键机制。参与学术会议,往往能够获得远超预期的收获,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特定领域知识的深化理解,更在于对研究者学术素养与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