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知名英文社会学刊物《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ESR)在其官网发布了一项重要规定。自 2025 年1月1日起,对于新收到的投稿,若文章依赖统计或计算方法,作者需将复制包存档,这成为论文在该期刊发表的必要条件。 根据官网说明,复制包涵盖统计代码、所需数据、数据版本的详细描述、软件版本的特定信息,以及生成分析数据集所遵循的全部流程。同时,还需包含一个自述文件,用于引导读者浏览材料并成功复现研究结果。复制包应存储于第三方存储库,并在数据可用性声明中附上访问链接。
经过一个寒假,AI界的新星横空出世,DeepSeek热潮席卷整个互联网,也在高等教育领域“生根发芽”。 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高校抢滩布局和本地化部署DeepSeek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深圳大学推出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编撰DeepSeek使用教材,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满血版DeepSeek上线……让我们再次见证中国高校与时代接轨的速度! 然而,DeepSeek在国外高校似乎“不受待见”。
据媒体报道,贵州医科大学博士、青年博士生导师、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娄华勇去世,终年39岁。 据九派新闻,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透露,娄华勇是在1月30日,大年初二的夜晚,“在睡觉过程中突然逝世”。 其还称,娄华勇刚刚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有好几篇论文没发。
曾经Nature子刊一篇文章:那些早期科研遭遇挫折的人,后期更可能做出重大成果,火遍全网。 关于科研早期遭遇挫折对后期科研成果的影响,马太效应和筛选机制一直处于争论中。 马太效应者认为早期的成功使个人得到认可,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积极的反馈能增加自信,这些成功使他们有动力取得更大成功。 筛选机制者认为早期的职业失败经历会筛选出那些不确定性高的研究人员,所以相反,只有那些坚守阵地的人才可能会获得更多未来成功,早期成功也有可能导致自满,早期失败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为后期获取更大科研成果提供更多经验教训,失败也会激励个人更加努力。 但是不能否认,如果早期成功又不断努力,不自满,凭借已有的优势能够走的更快更远。
一直以来,高校宿舍问题饱受大学生诟病,本科生愁宿舍条件不好,研究生忧上岸后无宿舍可住。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三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合提交《关于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多方协同加快解决高校学生宿舍紧张状况的建议》,建议回购社会闲置用房,当作学生宿舍使用。 早在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齐现有学生宿舍缺口。
美国顶尖高校,寒冬来袭? 据传,哈佛、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常春藤名校内部邮件曝光——暂停教职工招聘,叫停博士后项目。甚至,就连2025年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计划,可能面临搁置。这一系列紧缩措施,都在指向一个共同原因:NIH经费削减。
裁员的风,还是刮到了高校。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证实,由于资金短缺,该校计划削减400个全职工作岗位(占总员工数的7%)。 削减提案涉及课程关闭和院系合并,其中护理、音乐、现代语言、古代历史、宗教和神学等学科和课程将面临削减。 该校表示,只有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强制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