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女生用AI学术造假被麻省理工退学,本人发文致歉
研发家 | 2025-01-17 0

近日,在第38届NeurIPS 2024大会上,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情感计算研究组的创办人兼主任Rosalind Picard教授提到了一位因学术造假被MIT开除的“中国学生”。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部分网友指责Picard教授在演讲中特别强调某中国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涉嫌种族歧视。面对舆论压力,Picard教授随后发表了道歉声明。

但吃瓜网友的脚步没有停下。

 

网友们迅速锁定了Picard教授提及的这位“中国学生”,指出其为来自浙江大学的严同学。同时,严同学在MIT实验室的同学也放出了一些证据,进一步指认其学术造假的事实。

 

近日,严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回应此事。她表示,在2023年,自己在一门课程作业中使用了ChatGPT对数据进行了修改。严同学表示:“当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已晚。”

针对网络中流传的“这位女生声称自己在浙江大学本科阶段就一直用这种方式收集数据,从未有问题,导致MIT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产生怀疑,认为中国学生缺乏道德教育,进而使得浙大学生申请MIT的机会大大降低”的言论,严同学进行了澄清,明确表示自己从未发表过此类言论,并恳请大家不要对其母校以及现就读的学校产生质疑

 

据悉,严同学曾是浙江大学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的得主。该奖学金是浙江大学的最高荣誉之一,自1986年设立以来,每年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出12名本科生和12名研究生,获奖学生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成就。

 

论文中发现AI痕迹

怎么界定成难题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利用AI来辅助完成论文。
 
本来,AI作为辅助工具,是可以有效提高写论文效率的,但很多人对AI的不规范使用,也让很多人将AI视作洪水猛兽。不少期刊也会撤稿带有明显AI痕迹的文章
 

比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教授在国外期刊公开发表的SCI论文,由于内容携带ChatGPT常用提示词,被不少网友质疑使用了AI写作忘记删除和修改。

论文介绍部分,开头疑似使用了ChatGPT的常用提示语。值得注意到是,刊载这篇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在6.2以上,单篇发稿价格在2360美元,折合人民币16000多元。其背后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是全球领先的科学与医学信息服务机构,旗下出版《柳叶刀》《细胞》等2800多种学术期刊。
 

对此,有不少人讽刺编辑审稿流程,还有表示用ChatGPT就能发影响因子6.2的期刊,那再努努力是不是该发CNS了。

 

多所高校发布使用AI规定

不按照规定,可能会被当做学术不端处理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在AI刚开始爆火的时候,学位法草案就于8月28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利用人工智能代写学位论文,以及学位授予单位非法授予学位等行为或被撤销学位证书

 

但这并不是禁止使用AI,更多的人表示,针对论文写作中原创性要求不高、重复性强的部分,比如数据收集、文献参考、罗列提纲、投稿格式等方面,借助AI未尝不可,反而可能更好地提升知识的产出效率。更应该做的是规范AI的使用

 

不久前,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旨在明确和规范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规定的发布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政策空白,其中提出的“六个禁止”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六个禁止具体为:

 

● 禁止AI工具用于研究方案、创新方法、算法框架设计等核心研究内容。

● 禁止AI工具生成或修改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图片。

● 禁止AI工具直接生成论文正文、致谢等。

● 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

● 禁止评审中使用AI工具。

● 禁止在涉及保密内容的论文中使用AI工具,并禁止相关数据上传至AI平台。

 

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也提出了类似的规范。指南要求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20%。这一规定不仅强调了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也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活性,鼓励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合理利用AI工具提升学习效率。

 

中国传媒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也紧随其后,出台了各自的规定。中国传媒大学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明确披露是否使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需详细说明使用方式、细节及生成内容的具体标注。天津科技大学则规定,若学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将发出警示并要求自查自纠。这些举措无疑是对学生学术诚信的一次严格考验,也是高校在应对新技术挑战时的一种积极探索。

 

高校发布的AI工具使用规定,不仅是对当前部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次有力回应,更是对学术精神的一次深刻诠释。

 

总得来说,AI应用目前还是处于论文写作的一个“灰色地带”。合理、正确的使用AI,或许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课。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