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0万篇论文从网上消失,原因主要是这两个

研发家 | 2024-03-12 0

近日,《自然》发表一篇题为《超过200万篇研究论文从互联网上消失》的文章。来自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研究人员Martin Eve通过研究超过700万篇数字出版物,发现超过200万篇学术文章没有得到妥善的存档和保存。

 

这意味着,你辛辛苦苦发表的论文,某天很可能也会凭空消失!

 

论文的消失,是什么在“作祟”?

 

目前,数字对象标识符(DOI)用于标识和链接特定出版物。这串由数字、字母和符号组成的标识符,就像论文的“身份证号”,具有唯一性,通过它可以方便、可靠地链接到论文全文,保证了在网络环境下对数字化对象的准确提取。

 

然而,芬兰赫尔辛基汉肯商学院的Mikael Laakso表示:“许多人盲目认为,只要有DOI,论文就永久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与同事在2021年的报告中指出,从2000年至2019年间,有170多份开放获取期刊从互联网上消失。

 

为什么手持“身份证号”,论文也会消失不见呢?其原因多种多样,包括DOI或URL更改失效、数字存档网络服务器故障、期刊或出版商倒闭等。

 

这一“奇怪”现象的背后,是两个主要原因在“作祟”:一方面,随着学术产出迅速增长,现有的数字存档系统无法满足所有研究成果的保存需求;另一方面,小型出版商在保存文章方面的风险高于大型出版商。

 

纽约市数字档案服务公司Portico的执行董事Kate Wittenberg表示:“保存内容需要花费金钱,小型出版商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保留所有的学术成果。”

 

那么,作为最大的DOI注册机构,Crossref的表现如何呢?

 

Crossref为约2万名会员分配标识符,包括出版商、博物馆和其他机构。Eve参与了Crossref的研发工作,他检查了700万件带有DOI的作品是否保存在档案中。结果显示,尽管有活跃的DOI,但其中28%的作品(超过200万篇文章)并未出现在主要的数字档案中。只有58%的DOI引用至少存储在一个档案里。另外14%的文

 
 

章因发表时间较晚、非期刊文章或来源不可识别等原因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Eve也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仅关注带有DOI的文章,并没有在每个数字存储库中搜寻文章。

 

 

DOI,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有人认为,DOI搜索不到论文,对学术研究影响不大,无须大惊小怪。是这样吗?

 

对此,我们要厘清的是,整个科学和研究的认知理论都依赖于脚注链。脚注链上的每篇文献都是知识产生和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引文关系断裂,意味着知识体系的断裂。

 

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载体,DOI失效意味着相关研究的传播和应用受到阻碍,也无法核实前人的研究信息。最终导致“只能对那些无法亲自阅读的文献产生盲目的信仰”,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研究原则的。当研究者无法获取某些关键信息,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质量。

 

读到这里,有人不禁会好奇,类似问题也存在于国内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位知乎用户发文称:“我有一篇文章被录用了且获得了该论文的DOI,但我通过DOI检索的时候却显示无该文章。”这种困惑不仅存在于论文撰写者,论文引用者同样也会遭遇。有微博网友吐槽:“原来真的有知道题目、知道作者、知道期刊、知道DOI号.......都找不到的论文啊!真是跪了。”

 

 

“警钟”拉响,不容忽视

 

Eve的研究正如一声“警钟”,提醒我们切勿忽视数字保存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国的DOI注册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2006年起,中国知网开始为大部分的中文学术期刊分配DOI,与国际通用的DOI系统充分整合;到2012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数字资源标识符》,正式确立DOI作为我国数字资源表示方法的国家标准。

 

可以说,我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一直积极推广和应用DOI,使得中国的学术成果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被识别、访问和引用,提升国内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尽管如此,我国仍面临着数字保存和长期访问的挑战,毕竟论文DOI无法找到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错误。

 

正如Eve所言:“虽然大家普遍关注论文发表后能带来的即时收益,但我们同样应关心学术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问题。试想在你离世100年后,人们是否能读到你辛辛苦苦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616-5

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cifwd.html

贺燕.走中国DOI发展之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7):5.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