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大灭绝事件后,菊石突然与恐龙一起灭绝。

研发家 | 2025-04-11 53

乍一看,菊石这个名词就像一块石头。事实上,它们是地球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灭绝动物群体,其历史地位不亚于三叶虫。

菊石是头足动物。它们的现代近亲是章鱼、鱿鱼、鹦鹉螺等动物。它们还有一个外壳,外观与现代鹦鹉螺非常相似。然而,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在遗传上更接近章鱼、鱿鱼等亚纲动物,所以菊石也被称为“带壳鱿鱼”。

由于菊石化石通常只有一个外壳,软件部分几乎没有保存下来,所以人们不知道菊石伸出外壳的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现在一般默认的菊石和鱿鱼等头足动物也有八个腕足,而不是像鹦鹉螺那样有很多触手。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中国以前的古生物学家把这些动物翻译成“菊石”。有人说可能是因为菊石的外壳呈螺旋状,这种螺旋有纹理连接,两种纹理的形状就像菊花的花瓣,所以得名。

我们现在看到的菊石化石大部分确实是螺旋形的,但事实上,这种形式只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占据主导地位,它们被称为真正的菊石。(True Ammonida),4.5亿年前,最早被称为菊石的动物出现了,它们被称为菊石亚刚。(Ammonoidea)。

△这都是菊石

菊石亚刚动物外壳形状的多样性令人惊叹,可以用随意生长来形容,但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真正的菊石,也就是螺旋菊石,是菊石大家族中史诗般的成功人士,现代化石随处可见。

由于真菊石和恐龙几乎占据了主动地位,所以有人把中生代称为“恐龙之陆,菊石之海”。

有趣的是,菊石和恐龙的命运水平也体现在灭绝上。两者都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后消失了,也就是小行星在6500万年撞击地球的时候。

菊石的灭绝相当不可理解,因为它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三次大灭绝,其他远不如菊石成功的头足类动物都活了下来,尤其是与菊石如此相似的鹦鹉螺。为什么最成功的菊石灭绝了?

三次大灭绝事件后,菊石突然与恐龙一起灭绝。

△最大的菊石

好吧,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有几种假设来解释这个问题!

一种假设认为,菊石在白垩纪早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

它们衰退的原因与其他类似生态位置的动物的崛起有关,比如硬骨鱼,这种现在充满海洋的鱼也在中生代崛起。

由于无法与后来者竞争,所以当大灭绝来临时,菊石就“见机行事”地放弃了生态位置,最终彻底灭绝。

另一个假设是菊石主要生活在浅海,它们选择R策略(生产大量后代)来适应快速生长——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大量的食物来生长自己的外壳。

当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白垩纪-第三纪灭绝时,海洋酸化,阳光下降,这对菊石幼虫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它们的外壳无法生长,所以它们最终灭绝了。

鹦鹉螺之所以生存,是因为它们生活在海底,生长缓慢,大灭绝对它们影响不大。

许多人无法理解的是,还有一些菊石适应海底,它们甚至生活在比鹦鹉螺更深的海域,为什么也灭绝了?

事实上,少数个人并不能代表整个人群。我们不知道大灭绝期间有多少海底鹦鹉螺灭绝了,但剩下的鹦鹉螺只是海底物种。

我举个例子。大灭绝前夕,假设海底生活着90种鹦鹉螺和10种菊石,它们分享着深海的生态位置。大灭绝来临时,有75种带壳的海底头足类灭绝(我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包含75%的海洋物种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7.5种菊石和67.5种鹦鹉螺灭绝,更有可能是所有的菊石都灭绝了。

另外,菊石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期间并没有完全消失,有些类型实际上挺过了大灭绝。环境好转后,它们继续生存,分化了几十万年,最终灭绝。

同样,我们也不能说菊石的灭绝不是因为K-T灭绝,而是因为少数个人不能代表整个群体,少数菊石在大灭绝后仍然灭绝,只是因为它们符合海洋动物的背景灭绝速度。

△这也是菊石,可以玩花,应该叫拧麻花比较合适。

还有第三个假设,就是菊石的多样性最终埋葬了它们!

(这个观点是我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小心看到的。相关论文直到2024年才发表,但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证明菊石在白垩纪之前并没有衰退,反驳我们刚才提到的第一个假设)。

由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来得太突然,太快,为什么多样化反而会让它们灭绝呢?

菊石出现在4.5亿年前。他们确实经历了几次大大小小的灭绝。他们每次灭绝都受到严重打击,但都在后面迅速充斥着海洋,占据着统治地位。

地球自发地发生了这些灭绝事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使菊石有足够的适应时间。

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小行星撞击地球。短短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灰尘就覆盖了地球,遮挡了阳光,雾霾逐渐恶化了海洋环境。

在环境恶化之前,高度多样化的菊石已经完全占据了自己群体所能占据的所有生态位置,这使得新品类极其困难。因为新品类根本找不到自己能适应的生态位置,所以一定要和其他菊石类型竞争。

新品类出现的可能性不高,这意味着它们的类群很难出现能适应大灭绝期间环境的物种,因此最终灭绝。

最终

需要提到的是,虽然单独拿出这些假设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当你多看看的时候,有时候每个假设之间可能会有一些冲突。

此外,像菊石这样数量惊人的群体突然消失。即使我们生活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阶段,看着它们灭绝,也可能很难解释它们为什么会灭绝。

所以,更不用说现在只有化石了,而且菊石的化石缺乏软件部分,我们现在连它们吃什么都只能靠猜测。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6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