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锂电池“续命”“打一针”

研发家 | 2025-04-16 20

锂电池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凭借其高能量密度、轻便性和快速充电的优势,迅速成为能源领域的“宠儿”,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但目前电瓶车使用一段时间后仍存在频繁充电、低温下突然“消极怠工”等问题,说明锂电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废旧电池的处理尤为迫切。随着大规模电池退役回收的到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风险也在增加。

中国科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教授彭慧胜和学校年轻研究员高悦团队的最新进展,为老年人处理电池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月13日,《自然》发布了相关研究成果。

给电池“送锂”

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四部分组成,其中锂离子来自正极锂金属氧化物。

锂离子是电池能量的“搬运工”: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中嵌入,通过电解质转移到负极,嵌入负极材料中,以化学能量的形式储存能量;放电时,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回到正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用于不同的电子产品。

然而,在前后的旅途中,锂离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事故,即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副作用。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一些自由锂离子逐渐被束缚,无法参与电化学反应,最终导致电池电量持续下降。因此,当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下降到70%~80%时,应及时更换。

对于这类电池,目前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通过拆卸、粉碎、筛分、冶炼等步骤,从中提取有用的材料,以便电池可以重新生产和使用。

“当人们生病时,他们会去医院。如果电池有问题,他们为什么直接宣布死亡?因此,我们只想看看电池的‘疾病’在哪里,然后对症治疗。”高悦告诉《中国科学报》。

2020年12月加入复旦大学后,高悦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他和他的团队发现,一些废弃的锂离子电池确实“不会死于疾病”,它们的正负隔膜都很好,但锂离子含量“紧”。

严重失血的患者可以通过及时输血来挽救生命。对于锂电池来说,如果把缺失的“能源”锂离子送回去,能恢复活力吗?

遵循这一理念,他们尝试了许多方法,最终想出了一个极好的计划。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步骤——使用注液针将包括正负和隔膜在内的电池原型注入电解液。为了提高充放电效率,在电解液中会添加少量锂离子。

研究人员决定给出厂后的电池电解液补充一些锂离子,高悦将这个过程描述为“打一针”。

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生陈舒拿着一个圆柱形锂电池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演示了操作过程: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着一根细细的白色软管,将锂媒体分子和电解液一起从一根软管注入,然后再次充电,使分子在电池中反应分解。最后,锂离子留在电池中,其他元素以气体的形式沿着另一根软管离开。

高悦介绍说:“这与电池的生产工艺完全一致,并未改变现有的完美工艺。”“平时用的时候,把口封好就行了。”

经过两年多的验证,实验室内的电池在充放电数万次后,仍然表现出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况。据估计,电池的循环寿命将从目前的500~2000圈提高到12000~60000圈。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的验证试验都是在真实的电池设备上完成的,而不是模型上完成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解决。

用头脑风暴寻找“理想分子”

找到合适的锂媒体分子是这项工作的一大难点。

虽然药物中只有一两种化合物最终发挥作用,但它们只有在制剂的帮助下才能成功到达作用组织或器官,发挥更好的作用,减少副作用,锂离子只能通过化合物或溶液离子运输到电池中。考虑到电池不能添加额外的成分,后者首先被排除在外。

“这种化合物分子必须同时具有三个特点:能够留下锂离子,完全适应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加入电池后不会带来任何额外的变化。”陈舒解释说,“这需要分子通过化合物添加,并在电池中完全分解。同时,反应过程必须温和。”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了这个特殊的分子——三氟甲基亚磺酸锂,由团队设计和生成。和大多数化合物一样,它是白色的,粉状的,安装在普通的玻璃器皿中。但是找到这个“天选”分子,真的让团队老师和学生“牺牲”了很多脑细胞。

这是一个没有例子可以参考的工作。虽然研究人员知道分子应该具备什么特点,但很难锁定具体的分子。大胆的假设,仔细的验证,不符合规定的重新假设...这种循环反复发生。

“我们通常坐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试图传播我们的思维,讨论各种想法,在这个过程中给电池打针就是我们的想法。”高悦笑道:“我们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交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在思维碰撞中可以启发灵感。”

起初,他们利用化学思维,结合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寻找可能的分子,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然而,这种几乎“看运气”的搜索方法在面对大量化合物分子时显得无能为力。

依托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上(AI)他们试图在研究中引入AI。团队结合AI设计、搜索和后续实验验证多方向分子,最终找到了三氟甲基亚磺酸锂。它的各种化学和物理特性都符合预期,易于生成,成本低。

有趣而有用的研究

一方面是基础研究的突破——团队打破了锂离子与正极材料在电池基础设计原理中共生的理论,解耦了电池活性载流子和电极材料,另一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高悦透露:“我们正在进行锂离子媒体分子的大规模制备,并与国际顶级电池公司合作,努力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商品。

该技术主要有三个应用领域:一是作为当前生产工艺的辅助,增加电池出厂时的容量;其次,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使电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接近出厂时保持“功能”;最为重要的是电池修复,改变现在“一刀切”的回收方式,解决废旧电池回收问题。

随着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电池修复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依赖自然条件,波动性大,无法与用电量完全匹配。储能系统需要充分发挥“电网充电宝”的作用。

目前,超过80%的新型储能项目使用锂电池,但由于周期寿命短、性能衰减、安全性等问题,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大型储能电站的容量通常高达兆瓦时的等级甚至更大,使用的电池体积往往为几十立方米,更换成本明显较高。

“据估计,为了建设一个大型储能电站,电池的深充放电循环超过1.5万次才能恢复原状。目前,我们的电池已经‘打了6针’,循环次数达到1.2万次,仍然表现出96%的健康状况。”高悦表示,希望这项研究的突破能够帮助解决储能问题,促进中国清洁能源的转型。

“保鲜袋”设计稳定的电池界面,利用3D打印技术防止电池膨胀,为机器狗准备“能量奶茶...过去的研究团队似乎很有趣,都专注于实际问题。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分子-机制-材料-设备”的全链研究,以应对能源领域更多的痛点和难点,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

“这项工作只针对正负电池。我们正在进行一系列与电池修复相关的研究。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火灾问题,我们正试图定期检查和维护电池,以避免电池性能下降和异常。”高悦说:“我们也在探索更绿色的电池材料,希望开发一种以生物质为原料的有机电池。”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1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学术资源免费领取
加微信领取20G科研大礼包!
更有众多热门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