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国家杰青夫妇,共同通讯发Nature!

研发家 | 2025-07-15 0

7月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宋清海教授、肖淑敏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Yuri Kivshar教授以及鹏程实验室余少华院士在国际顶刊《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etalasers with arbitrarily shaped wavefront 的研究论文。团队成功攻克了传统激光模斑形状、偏振、角动量受限的技术瓶颈,创新性开发出一种新型激光器——金属激光器 (metalaser),实现了激光波前形态的自由调控,开创性地推动了激光技术从“固定模斑”向“自由定制”的跨越,大幅提升了激光在通信、计算、感知、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为解决传统激光全息图的散斑噪声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哈工大深圳校区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深圳校区博士后曾益轩和博士研究生沙新博、张弛为论文第一作者。深圳校区宋清海、肖淑敏教授,鹏城实验室余少华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尤里·基夫沙尔(Yuri Kivshar)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宋清海教授、肖淑敏教授是知名的科研伉俪,两人都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公开资料显示,宋清海,1979年8月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光学博士学位。2007-2010年于美国西北大学、耶鲁大学、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2012年1月开始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纳结构中的光场调控。过去几年,针对微型激光的出射、模式控制以及其在通信和传感上的应用,展开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光场调控的新机制、新方法,并拓展了一些微纳结构的新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Science、PRL、Nat Comm、Science Advances、Adv Mater、ACS Nano、Nano Lett、LPR、Optica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受到了业内同行的好评,并被Science Daily、PhysOrg、Laser Focus World、Optics & Photonics News等国际知名科技传媒亮点报道40余次。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2023年“科学探索奖"奖,2025年2月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肖淑敏,1980年12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首位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的女科学家,是深圳科技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2003年获得中山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2006年获得复旦大学光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普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 ;2010年至2011年在普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基于半导体光学材料和器件的制备,涉及研究内容包括微纳米体系的数值建模、光刻或电子束曝光以及反应离子刻蚀等的微纳米制备技术、以及光学和电学表征技术。其研究成果曾三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近年来在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相关的优秀原创论文140 余篇(其中《Nature》2 篇,《Science》1 篇,《Nature Communications》9篇,《Science Advances》1篇, 《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论文32篇,合著专著一部),多篇文章单篇他引超过200 次。研发技术达到了”华为XXX器件“的应用要求并进入流片阶段。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深圳媒体读特新闻2018年曾刊文介绍,无论是见诸国际期刊的百余篇论文,还是获得授权的数十项海内外专利,肖淑敏的名字永远和宋清海紧紧连在一起——从复旦大学到美国普渡大学,从哈工大到哈工大(深圳),从恋人到夫妻,从学生到教授,这对科研伉俪始终并肩战斗,不断发挥其专业背景优势,在交叉学科领域推陈出新。

 

“我的部分偏重光学物理、她是材料制备,属于‘接力跑’。”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宋清海身兼数职,不仅带项目、授课,还担任着学院的管理职责,而妻子肖淑敏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获得者,工作压力也并不比他轻。宋清海笑称,虽然同在一个学校,彼此学院的教学楼举目可及,然而想创造一次偶遇却是“奢望”。

没有时间卿卿我我,他和妻子却以不同的方式保持着爱情的温度。“科研圈的女生不一样,我俩比较一致,精神生活很丰富,清醒的时间几乎都被工作占了,家庭反而不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杂事的烦扰。”宋清海告诉记者。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夫妻档”可谓琴瑟和鸣,但肖淑敏自己知道,作为妻子、母亲,她不得不为家庭和工作的兼顾而付出更多。

 

“没什么平衡的诀窍,只能是付出更多时间。”肖淑敏坦言,她和先生每周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都超过70小时,即使春节也只在初一、初二休息两天,初三就又回到实验室。这样的节奏下,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肖淑敏只能把自己的时间当海绵,挤了又挤。“我的大儿子从3岁到上初中,每天晚上都跟我到实验室,困了就在这里睡。晚上11点多,我的工作结束了,再把他带回家。”谈起这样的细节,肖淑敏的脸上只有平静,没有抱怨,“我跟孩子们说,我们家就是一个团队,需要每个人的配合才能流畅运转。”

同时,肖淑敏也感慨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丈夫是同行,所以对科研工作十分了解且足够支持。“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家里也忍不住探讨科研上的问题,有点分不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一点都不浪漫。”肖淑敏笑着说:“但其实我和先生的性格比较互补。在科研上,我的胆子比较大,会提出一些突破性的想法,而他则比较谨慎。当我出现想放弃的念头时,往往是他督促我继续往前走,将自己开头的工作去有始有终地处理好。”而这,何尝不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浪漫?

“做起科研来,女性和男性是一样的。即使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肯定会减少一些科研之外的出差、会议,但这都不是问题。身为女性,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肖淑敏说,她经常在朋友圈分享科研工作中的美好瞬间,可能只是学生在实验中偶然得到的一个图像,她也能从中看到美,感受美。这一刻,“女性”不再是被定义的标签,而是另一种注脚——温柔且坚定,敏感又坚韧。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