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如何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学术活动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交流形式,通常是由特定学术专业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参加,并提交学术论文,以面对面的互动沟通形式共享学术知识,会后有会议论文集出版。
本科生参加学术会议的常见形式
本科生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术会议:
作为听众(Audience):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实现的方式。你只需要注册并参会,听取感兴趣的报告、海报展示和主旨演讲。
适用人群:所有对会议主题感兴趣的本科生。
作为海报展示者(Poster Presenter):
如果你在本科期间参与了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可以尝试制作海报并向会议投稿。一旦被录用,你就可以在会议的海报展示环节,向与会者介绍你的研究。
要求:通常需要导师的指导和认可,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和成果。
作为口头报告者(Oral Presenter):
这是更高层次的参与形式,通常要求你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完整性,并被会议评审委员会认可。
要求:难度较大,一般需要你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一项高质量的、可独立呈现的研究。有些会议可能允许本科生与导师共同作为报告人。
作为志愿者(Volunteer):
一些大型学术会议会招募学生志愿者来协助会议的组织工作(如引导、签到、设备协助等)。
优势:可以在服务中近距离接触会议的运作、与参会者互动,甚至有机会免费参会。
充分的准备
会议流程是怎样的?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提交时间是什么时候?演讲者都是谁?… 这些问题都是初次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可能会考虑的,下面我列了几项参会需要准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1. 会议日程、材料、时间等各种信息都可以在会议官网找到,这需要你仔细浏览会议网站,记录各种你所需要的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2. 在日程表中根据演讲的摘要信息找到哪些是你感兴趣的演讲,可以提前写下你的问题,在提问环节对演讲者进行提问。同时,在会议期间认识一些同领域的学者与他们进行交流;
3. 需要注意提交论文或摘要的截止日期,可以做演讲发言,也可以做海报展示,还可以只作为听众参会。发言需要提前准备好演讲 PPT 并提前发给会议秘书,一般演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因为每个演讲之后还有3-5分钟的Q&A时间,还要注意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 PPT 及演讲发言时都要使用英文;
4. 如果需要报销,需要向单位财务咨询报销所需要的相关材料;
5. 准备几套比较正式的衣服去参加会议;
6. 添加会务组秘书的联系方式,任何问题他们都会为你解答。
会议过程安排
1.会议安排
(1)怎么准备学术会议确实是看个人的态度。如果你希望能把自己的工作推荐给更多的人,那不论是poster还是oral都应该从做海报(或者是幻灯片)开始,琢磨如何能把自己的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和版面展现出来。特别是怎么把学术会议的海报和幻灯片做的好看。这部分知乎上也有不少问题和相应的回答可以参考。
(2)演练怎样给别人讲述工作非常重要。分享一点做poster session的心得。提前准备2-3分钟的简介,做到粗略地能给一个完全不懂你的领域的人讲明白你的工作做了一件什么事儿。之后,要不要详细具体地继续讲解要根据聆听者的兴趣。关于更加细节和具体的讲解要分两个方面来准备:其一是你的工作的prior works,这部分主要是给希望了解你的工作内容,但不是很了解你的领域的学者准备的;其二是你的工作相关细节(模型,算法,结果)这些是给同行学者准备的。这部分再补充一句,英语口语真的非常重要,即使把前面准备的内容完全背过,如果口语不好,聆听者真的是一点都听不懂,会直接丧失继续听下去的兴趣,所以平时真的要多多练习口语啊!!!
(3)如果poster或者oral不是会议的第一场,那么一定要在之前参加一个上午或者下午的会议日程。这一点主要是去和参会的其他学者交流,甭管领域对不对口,口语怎么样,上去问就完了。一方面,借这个机会你可以听听别的学者是怎样讲他们自己工作的,吸取经验;另一方面,提前让自己进入说英语的状态,给自己讲自己的工作打个好基础。而且说不定,就这么聊着聊着还能认识不少有意思的人和有趣的学术,何乐而不为呢?
(4)关于会议的着装。其实我觉得如果以学生的身份去参会,不一定非要正装出席。学生嘛,就把自己捯饬的干净利落,阳光形象就很好啊,穿着正装总感觉有点不合自己的真实年龄…相比于琢磨怎么穿正装,不如在session前给自己准备两瓶水,特别是poster,说多了话那叫一个口干舌燥啊…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