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学术会议开几天?一次学术会议,持续时间大多在2~3天。一般都是学术大牛先做讲座,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然后是分组讨论会,依次上台做Presentation,并回答相关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会议流程步骤
学术会议的流程涵盖了多个关键阶段,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且专业性极强,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具体来说,这一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征文阶段启动。学术委员会会召集会议并确定要研讨的话题和投稿的类别,随后向社会发布征文通告,开始征文收集工作。
接着,进入投稿与审稿阶段。在此期间,研究者需在指定时间节点内提交相关材料。截稿后,学术委员会及学科专家将对提交的内容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并发出相应通知。
完成投稿与审稿后,便进入注册付费阶段。获得录取资格的投稿者将获得注册参会资格。他们可以通过公告发布的注册系统支付注册费及其他参会费用,同时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写作并提交。
在论文征集结束后,大会将确定演讲嘉宾和研讨形式,并在大会官网上线详细会议日程,学术会员也将进入议程管理阶段。
随后,大会正式开始阶段到来。此时,需完成会议主持报名、嘉宾接待、活动执行等各项工作。
最后,大会收尾阶段来临。学术委员会会向参会代表发出感谢信和参会证明,并统计和寄送学分证,以此标志学术会议的圆满结束。
学术会议的重要性
1.了解领域前沿。参加学术会议,短时间连续倾听若干学术报告,最直接的受益是快速了解本领域及相近领域的学术前沿,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大家都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2.分享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交流会,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给同行进行简要的汇报。从选题、做PPT,到报告和会后讨论,是一个研究阶段工作的总结,可以让同行给自己提出建议,明确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
3.启发科研思路。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各种思想碰撞,这会开拓我们的科研思路,激发灵感,很多科研想法会灵光乍现,进而丰富、发展自己当前研究,优化自己学术体系。
4.结识学术朋友。学术会议是个平台,让相同、相似研究领域的人走到一起,彼此认识、彼此交流。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学术上的挚友,增进学术存在感,同时,也为平时学术思路交流提供了分享与讨论的人。
出版检索
会后组委会会将所有论文以论文集的形式统一发表,并提交出版社检索。一般会后1-3个月能出会议论文集,3-6个月进入EI数据库。
需要注意,学术会议的主办方、出版社、检索数据库都是分开的(部分会议主办方会和出版社合作),不论是EI, SCOPUS, SCI还是知网检索,都不存在100%检索。不过正常来说,比较靠谱的会议,在审稿录用都有一定标准,只要录用了检索没太大问题。
其次,SCI是不会检索会议的,学术会议上说的SCI检索,是将录用的优秀论文推荐到合作的SCI期刊。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