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可以不讲吗?学术会议的传统形象总是与演讲、报告和讨论紧密相连。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学者们,或慷慨激昂,或严谨细致地分享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我们对学术交流最直观的认知。然而,在这看似理所当然的表象之下,一个鲜少被讨论的问题悄然浮现:学术会议可以不讲吗?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选择在会议上保持沉默的学者,以及那些刻意设计的"无演讲"环节时,或许能够发现学术交流中那些被忽视的维度。
学术界的"沉默一族"往往处于边缘位置,却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新入行的研究者可能因自信不足而选择只做听众;非英语母语学者面对语言障碍时,沉默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而那些来自非主流学术传统或小型机构的学者,则可能因感到自己的研究"不够重要"而主动退居二线。更为隐蔽的是,女性学者在男性主导的学术领域中,常常面临"双重束缚"——说得太多被指责为咄咄逼人,说得太少又被认为缺乏学术能力,这种结构性压力使得她们的沉默成为一种无奈之选。这些沉默背后,折射出的是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与不平等现象。
然而,沉默在学术会议中并非全然消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真正的倾听是一种罕见的精神成就。"在信息过载的当代学术界,沉默提供了珍贵的反思空间。日本数学家冈洁一生中极少发表演讲,却在沉默中完成了多项开创性工作;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则直言自己"讨厌学术会议",认为真正的思考需要远离喧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往往诞生于"发散模式"——即大脑处于放松、非专注状态时,而这恰恰需要外部环境的安静作为前提。那些在会议间隙的沉默时刻,可能比正式演讲更能激发学术灵感。
当代学术会议正在尝试突破"必讲"的窠臼,探索无演讲的交流形式。"海报会议"让学者们能够以更平等、更轻松的方式展示研究;"世界咖啡馆"模式通过小范围轮换讨论,降低了公开发言的压力;"无声讨论"则利用便签纸或在线平台,让不善言辞的学者也能充分参与。2019年在荷兰举办的一场实验性学术会议甚至取消了所有正式演讲,代之以共同阅读、冥想和散步谈话。这些创新尝试并非否定演讲的价值,而是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承认了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达偏好和认知风格。
学术交流的本质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在于思想的流动。中国古代书院强调的"默坐澄心",西方修道院传统中的"神圣阅读"(Lectio Divina),都指向一个被现代学术界遗忘的真理:深度思考需要沉默的滋养。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警示我们,过度强调"必须说话"可能反而压制了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表达。当学术会议变成了表演与竞争的舞台,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原创性思考反而被边缘化了。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术交流的生态平衡——在演讲与沉默之间,在表达与倾听之间,找到更健康的比例关系。
学术会议可以不讲吗?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挑战了我们对于学术交流的刻板想象。在一个推崇"发表或灭亡"的学术文化中,重新发现沉默的价值,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尊重认知多样性的学术共同体。毕竟,思想的深度从来不以分贝计量,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思考,有时恰恰是最值得倾听的声音。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