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可以不讲吗

研发家 | 2025-08-25 0

学术会议可以不讲吗?学术会议的传统形象总是与演讲、报告和讨论紧密相连。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学者们,或慷慨激昂,或严谨细致地分享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构成了我们对学术交流最直观的认知。然而,在这看似理所当然的表象之下,一个鲜少被讨论的问题悄然浮现:学术会议可以不讲吗?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选择在会议上保持沉默的学者,以及那些刻意设计的"无演讲"环节时,或许能够发现学术交流中那些被忽视的维度。

学术会议可以不讲吗

学术界的"沉默一族"往往处于边缘位置,却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新入行的研究者可能因自信不足而选择只做听众;非英语母语学者面对语言障碍时,沉默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而那些来自非主流学术传统或小型机构的学者,则可能因感到自己的研究"不够重要"而主动退居二线。更为隐蔽的是,女性学者在男性主导的学术领域中,常常面临"双重束缚"——说得太多被指责为咄咄逼人,说得太少又被认为缺乏学术能力,这种结构性压力使得她们的沉默成为一种无奈之选。这些沉默背后,折射出的是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与不平等现象。

然而,沉默在学术会议中并非全然消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真正的倾听是一种罕见的精神成就。"在信息过载的当代学术界,沉默提供了珍贵的反思空间。日本数学家冈洁一生中极少发表演讲,却在沉默中完成了多项开创性工作;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则直言自己"讨厌学术会议",认为真正的思考需要远离喧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往往诞生于"发散模式"——即大脑处于放松、非专注状态时,而这恰恰需要外部环境的安静作为前提。那些在会议间隙的沉默时刻,可能比正式演讲更能激发学术灵感。

当代学术会议正在尝试突破"必讲"的窠臼,探索无演讲的交流形式。"海报会议"让学者们能够以更平等、更轻松的方式展示研究;"世界咖啡馆"模式通过小范围轮换讨论,降低了公开发言的压力;"无声讨论"则利用便签纸或在线平台,让不善言辞的学者也能充分参与。2019年在荷兰举办的一场实验性学术会议甚至取消了所有正式演讲,代之以共同阅读、冥想和散步谈话。这些创新尝试并非否定演讲的价值,而是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承认了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达偏好和认知风格。

学术交流的本质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在于思想的流动。中国古代书院强调的"默坐澄心",西方修道院传统中的"神圣阅读"(Lectio Divina),都指向一个被现代学术界遗忘的真理:深度思考需要沉默的滋养。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警示我们,过度强调"必须说话"可能反而压制了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表达。当学术会议变成了表演与竞争的舞台,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原创性思考反而被边缘化了。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术交流的生态平衡——在演讲与沉默之间,在表达与倾听之间,找到更健康的比例关系。

学术会议可以不讲吗?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挑战了我们对于学术交流的刻板想象。在一个推崇"发表或灭亡"的学术文化中,重新发现沉默的价值,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尊重认知多样性的学术共同体。毕竟,思想的深度从来不以分贝计量,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思考,有时恰恰是最值得倾听的声音。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