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参加学术会议如何着装?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不仅是展示研究成果的场合,也是学者之间建立专业形象、拓展学术网络的关键机会。着装作为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个人的职业态度,也在无形中传递着对会议及与会者的尊重。
如何对学术会议演讲提问?在学术会议的交流环节中,提问不仅是对演讲内容的回应,更是学术对话的延伸与深化。一次恰当的提问能够激发讲者的进一步阐释,促进会场的思想流动,甚至可能开启新的研究方向。然而,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并非即兴的随意发问,而是一项需要准备、倾听与技巧的学术实践。
据Science 报道,Scientific Reports 副主编Matt Spick发现大量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的公式化论文大量涌入Scientific Reports、PLOS Biology等期刊中。这些低质论文的激增,可能是由“论文工厂”主导,并通过AI生成文本提供便利。 Nature 也在近期的报道中指出,除了NHANES,其他生物医学数据库(UK Biobank、FAERS、GBD和FinnGen)也频繁被这些低质论文利用。
9月17日,南京大学学生在自己的账号上发帖,称张一兵教授在《文献研究与批判》课上回应海量发论文的争议,“张一兵老师说,他之所以海量发论文,是考虑着知网收录后,方便大家阅读,但忽略了青年学者发文困境,以后会尽量少发论文。”
9月17日,北京大学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任羽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决定。与会同志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坚决拥护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决定。党委书记何光彩主持会议并讲话,校长龚旗煌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并作表态发言。
据科技日报消息,9月17日,DeepSeek-AI团队梁文锋及其同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开源人工智能(AI)模型DeepSeek-R1所采用的大规模推理模型训练方法。
学术会议级别如何确定的?学术会议级别的确定是一个涉及多维度评估的复杂过程,其目的在于衡量会议在特定学术领域内的影响力、质量及认可度。这一判断通常没有全球统一的绝对标准,而是通过一系列公认的指标和学界共识来形成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
学术会议上如何介绍自己?在学术会议上介绍自己是一项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技能。一次成功的自我介绍,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建立专业形象,打开交流与合作的大门,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奠定基础。反之,一个仓促或不得体的介绍,则可能错失宝贵的学术 networking 机会。因此,掌握其中的原则与技巧,对与会者而言极为重要。
如何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和拓展专业网络的重要途径。对于初次参与者而言,明确参会流程并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显著提升会议体验与学术收获。
如何看历届学术会议回放?在学术研究领域,及时获取前沿知识、追踪学科动态是研究者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由于时间冲突、地域限制或经费问题,许多学者无法现场参与重要的学术会议。所幸,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开放科学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学术会议提供线上参与渠道,并将部分或全部报告内容以回放视频形式向公众开放。有效获取和利用这些会议回放资源,已成为当代研究者的一项实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