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科学进步》杂志上,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团队报告说,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猴子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治愈。这为人类获得更实用、更经济的治疗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科学家,利用激光器产生的高能紧凑X射线源,首次对大型致密物体内部实现高分辨率无损CT扫描。这项技术突破有望在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等多个领域大放异彩。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光学》杂志。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艾伦·图灵研究所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型人工智能。(AI)天气预报系统——“土豚天气”。与传统的依赖超级计算机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相比,新工具的计算能力更低,但预测速度增加了几十倍,有望给天气预报领域带来新的变化。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
近日,未来科学奖青年展厅开幕式暨创学元“湾区科技创新未来力量”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2023年未来科学奖获得者、西湖大学讲座教授柴继杰参加了这次活动,并与现场青少年互动。
3月26日,记者从兰州大学了解到,近日,该校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光动态调控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新材料实现了复杂海水系统中铀的精确识别和高效提取,在海水铀资源的高效提取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与通信》上。
《科技日报》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刘霞)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在火星上发现了长链有机分子、正十一烷和十二烷。起初,这些分子可能以长链羧酸的形式隐藏在泥岩中。其中,含有12个碳原子的十二烷是迄今为止科学家在火星上发现的最长有机分子。相关研究于24日发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据日本发布协会网站近日报道,在一项脊髓损伤修复临床研究中,2名患者恢复了部分运动功能,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衍生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利用iPS细胞衍生细胞成功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症状。
Janns坦福大学医学院 E. Carette研究小组透露,MFSD6是一种进入受体的肠病毒D68。该研究结果于2025年3月25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资源的宝库,也有无数引人入胜的奥秘。面对海洋,公众会钦佩它的壮丽,欣赏它的多样生物,追求它的未知和神奇,但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海洋工程地质知识大多局限于专业人士。普通大众(尤其是中小学生)了解海洋工程地质和灾害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推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大有裨益。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教授徐磊团队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发了解决多种药物溶解度低的问题的独特药物制剂方法。相关成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期刊上发表(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