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列的“不必读”书单火了:人生有涯,书是读不尽的,读尽也无用

研发家 | 2023-12-26 0

“不必读”书单

严 锋
1、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小说:这么说会激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小说真的不是我们的强项。具体原因这里就不展开了。
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三言二拍》等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义》,人物刻板,情节单一,思想陈腐,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轻时写了一本《封神演义导读》,那时候真是太缺钱了......
2、绝大多数的从“五四”到194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我很佩服开天辟地的现代文学先贤们,他们的功劳永垂不朽,但这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说的。
除了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曹禺等少数几位,总体上真的比较幼稚,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真的看不下去。作为一个苦命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我已经忍了很久了。
3、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我基本上全部看过,有绝对的发言权。
这段时期的作品,非文学的因素占比例太大,而这些非文学因素也已经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饿急了什么都吃,捡到碗里都是菜了。
4、绝大多数的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最难写的小说之一,需要经历、学识、性情、沉浸,最吃细节、韵味、笔力、文字功夫。
这些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困难。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描写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封疆大吏:
“激动得两眼闪动着泪花”;“激动地握着桑治平的手说”;“两双滚烫的大手紧紧地握着”;“凝重的目光遥望着窗外”;“人生难得最是情。是的,情难得!”……
Come on, give me a break!
5、绝大多数的西方通俗小说:其实也很烂,真正好看的也就那么少数。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好看,还不是好。
我业余喜欢看外国通俗小说,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好,因为好看的实在太少了。绝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
6、所有名著的续书:无论中外,名著的续书都很失败,道理很简单:期待太高,此作者非彼作者。
《刘心武续红楼梦》《德温特夫人》《斯佳丽》《傲慢与偏见与僵尸》......都完美解释一个成语:狗尾续貂。
所以,喜欢续的人都要小心了......
7、很多经典的哲学著作:这条会引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哲学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渐被科学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读者的视野了。
更糟糕的是哲学著作往往还很晦涩,需要花费极多的时间精力,最后能得到啥还不好说,所以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还可能误入歧途,风险很大,慎入!
文学青年动不动就海德格尔如何,维特根斯坦如何,胡塞尔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么?退一万说,即使你看得懂,你为此投入的巨大精力值得么?
有这时间,喝杯咖啡,谈个恋爱,出去看个风景多好。我年轻的时候,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都用来啃哲学,结果什么也没啃出来,只啃出个晚婚.....
8、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
骗人的,没用。
9、所有的阴谋论类书
骗人的,有害。
当然,这份“不必读”书单虽然受到广大书友的喜欢,但正如严锋教授自己所说,不少人对“很多哲学经典不必读”这一条并不赞同,你认为呢?
关于“不必读的书”,在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有一些很有启发的观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书是读不尽的,读尽也无用

朱光潜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其它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
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欢喜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
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
1. 冒险小说和游记
2. 神话和寓言
3. 生物故事
4. 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
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世界记》《海底二万里》,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大仲马的《三剑侠》,霍桑的《奇书》《丹谷闲话》,金斯莱的《希腊英雄传》之类。
这些书在外国虽然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甚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

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种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勒律治、布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等等。

如果我应北京《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都把这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应该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

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

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也须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