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大而空泛”的表现、原因与解决
研发家 | 2024-01-03 0

日常审稿时,我们时常会收到一些“选题过大”的稿件。对此,我们往往回复作者“选题过大,内容空泛,建议作者进行缩小和聚焦或更换选题”。对此,很多作者不理解。有的人认为,自己看到的很多论文都是这样写的,而且也发表出来了,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这样写?还有的人虽然也知道自己的选题过大,但不知道怎么“缩小”。针对上述困惑,本文尝试介绍“选题过大”的论文在写作中的具体表现,并在分析上述写作问题的基础上,给出解决办法。

 

一、“选题过大”的写作表现

 

选题是围绕研究主题、选择研究问题、开展专业研究的过程。研究主题、研究问题、专业性是选题的三个基本要素。“专业性”是依附于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的,也即没有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代表专业性的“理论”或“方法”也就无从落实。因此,说“选题过大”,其实在说研究主题、研究问题不当,而需要作出调整。对学术写作而言,“选题过大”直接体现在论文标题的表述中。“选题过大”语境下,研究主题、研究问题不当的写作表现,主要就是论文题目用词不当。

 

(一)选题出现了抽象词汇

 

抽象词汇,是表达不能被人体感官直接感知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概念的词汇。选题对研究主题的要求是,明确具体可感知。抽象词汇“只存在于想象中”,因而不能直接被感知,所以属于无效主题。根据我们的审稿统计,选题中常出现的抽象词汇有:权威,意识形态、机制、精神(公共精神、建党精神)、公共(安全)意识、经验、价值意蕴。

 

在“选题过大”语境下,把“抽象词汇”与“选题过大”对应起来时,我们想表达的并不是“所有的抽象词汇,都是宏大的”,而是说如果使用抽象词汇,更可能出现选题过大的写作效果。从内涵上说,抽象词汇与总体性、宏观理论、普遍性、等具有部分相同的含义,而与细节、具体、差异性、多元性等存在相对立的意义。比如,“权威”一词,意味着统治和威慑,代表着社会绝大多数人对“TA”的承认,但是权威必然是少数的。当我们称某人或某物为“权威”时,事实上也在表达这样一种意思:“TA”高高早上,具有俯瞰一切的“上帝视角”,作为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无从企及,只能仰视和膜拜。假如选择研究这样一个不接地气、跟社会上的普通人本身关系不大,不能直接被感知而只能去想象的对象,那么,这样的选题就很可能虚无缥缈,不够真实,不能被人理解。

 

(二)选题出现了“大词”

 

这里的“大词”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指真正的“大词”,比如理论性著述、政治法律文件、官方报告、著名人物演讲等庄重、严肃场合中出现的专门词汇,但是这些词汇对使用者的资质有要求和门槛,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使用;二是指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属于故作高深的“伪”大词。前者如家国情怀、中国特色、发展方向、中国政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学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者如理论逻辑、模式、核心素养、中国方案、当代、体系、中国××学、深层次、谱系、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方法论。

 

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大词普遍晦涩艰深,高度凝练,适用范围有限,因而不利于包括选题在内的学术创作。由上述“大词”带来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往往局限于宏观层面,比如,它们往往研究党和国家的××经验、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国际/国家的实践逻辑、领导人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和方法论意义。不仅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宏观的,而且问题的落脚点也多是宏观导向。比如,提出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后,其目的是构建一种谱系和机制、把握其发展方向、形成方法论、提出新时代的××实现路径。这显然脱离了作为个体的普通作者的写作立场,而站在了领导者、国家机构、学科带头人等权威角度去看待问题了。

 

(三)选题出现了动词

 

选题对研究主题的基本要求是,只能是名词不能是别的词性的词,比如动词。从日常审稿来看,“过大”的选题喜欢用动词作为研究主题,并在动词基础上提出一个缺少操作性的研究问题。这类的研究主题有:培养(人才培养)、理论构建、理论创新、社会发展、价值追求、审视、发展、实践、机制构建等。

 

实事求是地说,上述词语从字面上看,既可以视为名词,也可以视为动词,比如“培养”一词,既可以理解成“所受到的教导和培育”,即一种状态,属于名词,又可以理解成“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即培养某个对象,这是动词。在选题层面,多数作者选择这个词,显然是要作动词使用,除非他只想研究那个名词的内涵。但如果是从名词的角度去使用这个主题,似乎也没有必要去研究这个名词的内涵,因为它既不是专有词语,也不是内涵不定的争议词汇。如果从动词角度去使用这个主题,那么该主题所延伸出的研究问题往往涉及“行动”,从而提出一个对策类问题,比如“如何培养/怎么培养”。而且这些对策问题也往往大而空,比如“如何进行人才培养”。

 

“选题过大”语境下出现的动词,还往往跟抽象词汇结合在一起。比如,理论构建、理论创新、价值追求、机制构建。上述动词(词组)里的“理论”“价值”“机制”等词语,本身就是抽象词汇。“抽象词汇+动词”所组成的研究主题,跟单纯由动词组成的研究主题一样,提出的也多半是空泛的研究问题。比如“构建……理论”“创新……理论”“追求……价值”“构建……机制”。

 

二、为什么会出现“选题过大”的状况

 

(一)“学科对象”与“写作对象”混淆

 

选题过大,研究宏大的主题和问题,虽然不是一个好习惯,但责任不全在作者自己,可能其所在的学科专业要负很大责任。有一些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下属的二级学科,其学科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些宏大的对象。比如,作为马学科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与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干部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引导等。这些对象要么宏观,要么抽象,如果上述学科的作者,把学科的研究对象直接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那么就很容易出现“选题过大”的状况。

 

比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与基本经验”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如果作者把学科研究对象当成自己论文的写作对象,那么他就可能直接围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去梳理基本经验。只关注到了大的、宏观层面的我党历史,而意识不到历史洪流之中那些鲜活的个人及其生活经验。也就是,不懂得对学科研究对象做进一步聚焦,不知道把宏大的研究主题做进一步缩小,以便达到明确、具体、可感知、可操作的程度。

 

(二)错误模仿大人物及其文章

 

选题过大,除了受学科惯习的影响,把学科研究对象等同于写作对象,还跟普通作者盲目模仿大人物相关。注意,这里说的是“盲目模仿”而不是反对模仿。这里的“盲目模仿”,是指普通作者一味模仿大人物的写作立场、写作形式、行文风格等。为什么说“盲目模仿”大人物会导致“选题过大”?这是因为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大人物的格局、视野本来就不同于小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人言微轻”的普通作者如果模仿大人物的写法,比如就学科建设发表意见、就国际形势作出预测、就国家的大政方针/指导思想等作出解读,都会被外界视为“不得体”,不符合自身身份而缺少可信性。

 

前文提到,“选题过大”跟“大词”大有关系。但是,不管是庄重场合才使用的那些名正言顺的大词,还是被滥用、故作高深的那些大词,“大词”的使用是有门槛的,“大词”的使用者是有资质要求的。符合要求的人去使用,这是合理使用。不符合要求的人去使用,则是“滥用”“误用”,个人资质不足以支撑起这些“大词”,从而出现普通人在“大词”面前显得很渺小、微不足道,“选题”在普通人面前显得很大、高不可攀等状况。所以,不要高攀和仰视,要“低就”和“低头”,多从自身实际、从生活周围去观察、思考。

 

(三)不清楚“大”与“小”的区别

 

上面说的原因,都是写作观念层面的原因。比如,把“学科对象”等同于“写作对象”,反映的就是学习观念上的一种僵化思维;盲目模仿大人物,本质上也是一种观念误区,即作者头脑里有一种偶像崇拜观念,认为“大人物写的的什么,都是好的”,但又不清楚大人物为什么好,这就有些盲目了。而本条要说的这个原因,则属于能力层面的原因。有一些作者知道自己的选题过大,也知道不应该使用抽象词汇、大词,不应该提出一个空泛不落地的研究问题,但他只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却不知道“对”的选题长什么样。特别是,不知道“大”和“小”怎么区分,什么算“大”,什么算“小”,怎样才能以小见大,等等。这就不是观念问题了,而是能力问题,即这些作者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判断能力,不能判断“大”和“小”,所以出现“选题过大”的状况。

 

当然,还有比较极端的情况,就是作者自己可能也知道“大”跟“宏观”有关,“小”跟“微观”有关,甚至知道“大”的对象可能是国家、历史、整个社会、国家关系、阶级关系,但是不知道上述“大”的对象到底“小”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怎样才算明确具体可感知。这也属于知识层面的不足。相比观念层面的原因,知识层面的原因解决起来要相对容易。因为,“观念”往往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而“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要知道或承认自己欠缺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有人告诉他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获得这些知识、习得这些能力,那么,这个人是会去学习的,从而克服知识或能力上的欠缺,纠正“选题过大”的问题。

 

 

三、“选题过大”的解决办法

 

选题过大,有很多解决办法。这里有几种方法,按操作难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一)参加选题策划培训课程

 

选题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项技能。但自学、自己摸索可能会走很多弯路,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这时,如果能参加选题策划培训课程,跟着选题策划专业人士进行学习,通过知识付费,就可以短时间内接触到专业人士早已摸索出的选题规律,按照这些选题规律进行选题,就会事半功倍,改变选题过大的状况。

 

比如,选题=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专业性。要解决选题过大,就要从根儿上下手,从研究主题这个第一要素上下手。关于研究主题的选择和确定,我们也提出了很多标准——只能是一个词而不能是多个字,而且必须是一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和形容词,这个词要控制在六个字以内。如果研究主题过大,那么至少要经过三次缩小的过程。而且,要从内涵上缩小,而不能仅在原有主题基础上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来缩小。当然,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了几个操作规范,目的是想说明:当自己怎么也想不通如何解决“选题过大”的问题时,这时就应考虑借别人的智慧来解决,不能只是自己在那里想,也就是要改变错误的学习观念。而报名参加相关课程,就是一种“借智”选择。当然,如果自己身边的熟人如导师、同学、亲友等,有人懂这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直接向他们请教。

 

(二)学习适合普通人模仿的优秀范文

 

付费学习或向身边请教,是解决“选题过大”的一种办法。如果自己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那么通过学习优秀范文去解决上述问题,也未尝不可。但前提是,你能分辨什么是优秀范文,什么是真正的优秀范文,什么是适合普通作者模仿的优秀范文。这里需要纠正的一个观念就是,不能把“优秀范文”直接等同于名家大牛写的文章。也就是说,并不是名家大牛发表的任何文章,都可以拿来分析、模仿、学习,而必须作出判断和筛选。只有那些符合学术写作基本规范的常规文章,才可能作为范文。当然,如果自己不具备上述分辨能力,也没有关系。因为科研写作研究所常年筛选各类优秀范文,并可免费提供给有学习需求的广大作者。具体到“选题过大”这个问题,本文附带30篇“以小见大”的优秀范文,大家可以按照提示自行索取。

 

解决了范文选择的问题,接下来就要考虑到底如何学习、模仿范文。这里以《从学校到工厂:中等职业教育与农二代的社会流动》一文,进行说明。这篇文章研究的是农二代的社会流动问题。从选题三要素的角度看,作为研究主题的“社会流动”显然很大、很抽象,但对这个“大问题”,作者选择聚焦到中等职业学校这一具体的社会部门,围绕这类学校里的农二代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情况,揭示农二代群体社会流动背后残酷的社会现实。从“以小见大”的角度看,农二代个体的求学、就业经历为“小”,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社会流动为“大”。模仿范文做选题,就是看对方是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如何从现实生活中确定研究主题,如何把宏大的主题缩小到可感知的程度,如何让研究问题既接地气又能反映宏大背景,揭露深刻的社会现实。当然,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研究方法有所了解,这是下一条要说的。

 

(三)学习常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选题“以小见大”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似乎只需要把“大”和“小”、“宏观”和“微观”放在一起写就可以了。但问题是,这些“小”“大”“微观”“宏观”的对象,去哪里找?如何确定?“以小见大”很复杂,“以小见大”进行选题并不容易。“以小见大”并不是随便操作的,它背后有一套规范或标准,这就涉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作者需要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在选题方面做到“以小见大”。

 

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之所以存在不同的理解,是因为人们在按照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和理解某个事物,这些方法为人们观察、解释社会,提供了现成可用的思考方式。就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我们认为,对“提出问题”帮助较大的思考方法有如下几种:结构功能主义、涂尔干的道德科学、韦伯主义社会学、女性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论。

 

当然,上述方法内容丰富,要对其展开论述非本文所能承担,此处仅简单介绍。比如,韦伯主义社会学、符号互动主义,都对“什么是公共问题”给出了界定。只有明确了“公共问题”,才能“以小见大”地提出真问题,不再停留在一个缺少社会意义的私人问题上。再如,涂尔干的道德科学,提示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统计数据去挖掘微观问题,即数据背后体现社会层面所关注的某些重要问题。另外,结构功能主义、女性主义、常人方法论等研究方法,则分别从功能属性(正功能、反功能、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性别差异及冲突(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社会对更多其他群体进行压迫的缩影)、质疑“常识”等角度,为我们“提出问题”提供了其他有益的启发。

 

小结

 

上文我们介绍了“选题过大”的写作表现,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给出了几条解决办法。从道法术的角度说,学习选题课程属于“术”,属于技巧层面,作者只需要听别人说,然后照着做就不行了,不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学习范文属于“法”,作者具备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开始自己摸索选题规律,尝试着去理解这些规律层面的东西;学习研究方法属于“道”,是选题工作的根基和最高规律,掌握了思维方式这个道,才算真正掌握了“以小见大”提出问题的选题规律。当然,它的难度也是最大的。

 

在学习的问题上,我们主张“用以致学”而不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说的是学了什么就要用起来,它的关注点在“学”,没有“学”就没有“用”。而“用以致学”恰恰相反,它反对为了学而学,而首先建议考虑“用”,即自己准备干什么,然后再根据“用途”或“目的”去选择学什么、怎么学。比如,假如自己的首要目的就是做选题,但自己怎么也做不出,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就是参加培训或向人请教,而不是一味自己摸索、片面地自学。

 

 

作者:刘小华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