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

研发家 | 2024-11-22 0

“岗位要求:985、211高校优先!”

校招市场上,学历成了简历筛选的潜在关键词,无时不在划分着人群。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即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

比“985”“211”字眼,更为扎眼的,是对“第一学历”的限制。“第一学历含金量更高”、“金本、银硕、铜博”、“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企业婉拒”……第一学历似乎成了人生污点。

 

而本次教育部发文,并非第一次严禁学历歧视。近年来,从公务员选调到国企就职,从升学深造到校园招聘,一条赤裸裸的“学历鄙视链”生生把人分出“三六九等”,毫不夸张地说,天下苦“学历歧视”,久矣。

 

  

不同学历,“明码标价”

在校招这场“神仙打架” 的竞争中,卡学校,成为毕业生碰到的第一颗钉子,不少双非高校学生表示“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好不容易闯过N轮面试,成功拿到offer也会发现,不同学历,明码标价,似乎已经成为校招市场上大家默许的“潜规则”。

 

有的大厂在校招时会采用“按校定薪”的规则,即根据应届生的毕业院校确定薪酬待遇。据网络上流出的校招薪资标准表来看,企业将应届毕业生划分为17个档次,每档薪资不同。最高档的毕业生可能获得41万年薪,是双非本科毕业生的4倍多。

除了卡毕业院校层次,“第一学历”也成为了招聘中隐形的筛选标准。

 

前程无忧对1300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场人的一项调研显示:7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其中,有4成受访者曾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了“985/211本科优先”、“仅限统招/全日制本科”等字句;近3成受访者在应聘时虽然企业对“第一学历”没有明确标注,但仍感受到“隐形门槛”。

 

同时,这项调研还发现,本科985/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双非院校求职者的1.8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学历歧视”普遍性存在。

 

在真实的职场中,“学历歧视”在不同类型的岗位上也有不一样的表现。

 

一名大厂HR曾表示,对于技术类岗位的招聘,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能力,但如果双方具有同样的技术水平,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确实都会成为公司评估薪水的参考。

 

非技术类岗位的招聘上,对“第一学历”的层次划分则更为严格。“相比于技术类,人事、运营等岗位会更在意应聘者各级学历就读院校的含金量”。这位HR观察到,公司近年来招聘的应届生绝大多数本硕均在“985”高校就读,还有部分是海外名校的毕业生。

 

据媒体报道,多名2024届应届毕业生在采访中表示,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但他们均选择了“沉默”。原因各种各样:对方没有明示,不能确定是因为“第一学历”而导致未被录用;只想继续找工作;并非一家企业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投诉了也没用。

 

  

没有“第一学历”!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给强调“出身正统”的用人风向来了一记猛锤。

 

人社部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均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除了卡毕业院校层次,“第一学历”也成为了招聘中隐形的筛选标准。

 

前程无忧对1300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场人的一项调研显示:7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其中,有4成受访者曾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了“985/211本科优先”、“仅限统招/全日制本科”等字句;近3成受访者在应聘时虽然企业对“第一学历”没有明确标注,但仍感受到“隐形门槛”。

 

同时,这项调研还发现,本科985/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双非院校求职者的1.8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学历歧视”普遍性存在。

 

在真实的职场中,“学历歧视”在不同类型的岗位上也有不一样的表现。

 

一名大厂HR曾表示,对于技术类岗位的招聘,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能力,但如果双方具有同样的技术水平,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确实都会成为公司评估薪水的参考。

 

非技术类岗位的招聘上,对“第一学历”的层次划分则更为严格。“相比于技术类,人事、运营等岗位会更在意应聘者各级学历就读院校的含金量”。这位HR观察到,公司近年来招聘的应届生绝大多数本硕均在“985”高校就读,还有部分是海外名校的毕业生。

 

据媒体报道,多名2024届应届毕业生在采访中表示,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但他们均选择了“沉默”。原因各种各样:对方没有明示,不能确定是因为“第一学历”而导致未被录用;只想继续找工作;并非一家企业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投诉了也没用。

 

  

没有“第一学历”!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给强调“出身正统”的用人风向来了一记猛锤。

 

人社部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均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