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校园观察@大学生)

研发家 | 2025-11-03 0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实训中心,学生正进行整车维修和保养操作。

 

  翟慎安摄

  2025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招聘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举行。

 

  吴永华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教育系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抢抓秋季求职期,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各地各高校细化就业指导、加强供需对接、更好服务困难毕业生群体,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件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编  者

  供需对接  从“最初一公里”开始

  本报记者  姚雪青

  “我投了11份简历,有4个进入复试,目前已有意向单位。身边同学对找工作很有积极性,不少人都有了初步意向。”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2026届毕业生黄政,近日参加了在江苏南京举行的“金秋启航”校园招聘月活动。

  这场活动是秋季学期以来,教育部对接经济大省,面向2026届高校毕业生的首场大型供需见面会。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如何在“金九银十”毕业求职关键期抓好就业工作?

  走进招聘活动现场,黄政和同学们感觉眼前一亮,岗位量多质好,而且分区分类、一目了然。据介绍,13个城市展区、16个产业及特色专区,汇集了江苏省“1650”重点产业集群企业、上市公司等优质企业千余家,涵盖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提供就业岗位3.2万余个。

  新能源企业,是黄政最感兴趣的就业方向。“我们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这些年又开设了储能系统开发、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课程。”黄政说,瞄准行业前沿的培养方案,是自己投出一份份简历的底气。

  “让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准备工作从‘最初一公里’就开始了。”南京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陆庆海介绍,“我们推行‘一行十企’就业工作体系,主动锚定江苏优势产业,每个专业稳定对接10家以上重点企业,从课程设置到实训实习全方位介入。”学校根据人才需求画像及时对学科设置动态调整,拥抱行业新变化、对接产业新需求,如能源、化工、建材等专业,近年来正向绿色建筑、智能建造、新能源方向发展。

  现场,黄政还看到好多“熟面孔”,几家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曾在校园讲座、招聘会上亮相。“这些企业的人才需求复合多元,既要专业强也要会沟通,对外语等级、技能证书有具体要求。”黄政说,对就业形势有了清晰认识,找工作时才能更有把握。

  重点产业攀高向新,人才需求呈现哪些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现在最为紧缺,实习和项目经验成为招聘时的‘硬通货’。”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王云慧介绍,对此,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举办招聘活动、精准培养对口人才,搭建从培育到就业的桥梁。

  一方面,省教育厅联合人社、工信等部门持续开展“4+X”系列活动,即1场重点产业集群(链)校园招聘会、1场就业政策及招聘宣讲会、1场访企拓岗校企对接会、1次城市和产业感知体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其他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

  另一方面,实施《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推动高校建设一批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专业,提升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适配性和前瞻性。计划到2027年,新增学科专业点中属于国家或江苏急需的占比超85%;到2030年,江苏“1650”产业体系(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所需学科专业覆盖率达100%。

  南京农业大学以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为牵引,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优化专业结构,近3年新增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11个专业;扬州职业技术大学聚焦江苏高端装备、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与产业布局高度契合的专业群……多方联动,江苏产业人才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精准指导  就业服务“点对点”

  本报记者  丁雅诵

  陕西杨凌,秋色正浓。“小精专优”专场招聘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2026届学生乌勇巴特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简历。

  几天前,乌勇巴特接到辅导员的电话,“四川国光公司招聘农业技术专员,这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你的专业匹配度很高,可以重点准备。”

  仔细了解企业状况、工作内容、岗位需求后,乌勇巴特说:“真是推荐到我心坎上了。”

  点对点的精准就业服务,如何实现?

  “传统就业服务中,学生‘海投’、企业‘盲选’的现象很常见。为了打通人才供需两端的数据壁垒,我们构建起AI大学生成长档案赋能系统,即通过采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轨迹、实践经历、职业兴趣等数据,形成能力画像,为就业指导服务提供支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马宁介绍。

  招聘现场,听完面试官提出的几个问题,乌勇巴特说,“不少问题我都在AI模拟面试中练习过。AI不仅帮我分析了面试中存在的语气和表情问题,还提出许多建议。”

  乌勇巴特的这份踏实,得益于学校的数智化就业服务系统。“我们开发了AI模拟面试、AI简历优化、线上咨询等服务。比如,系统能诊断简历中的错别字、空缺项、优化项,提高意向岗位适配性,还能在面试后进行问题解析,生成报告、提供建议等。”马宁介绍,据统计,使用AI简历优化服务的学生,简历评估分数平均提高了30%。

  “面试通过!”收到录用通知,乌勇巴特第一时间与辅导员分享了这个喜讯。

  回望4年求学路,乌勇巴特深切感受到学校全方位的生涯教育:“稷下学堂”提供一对一课业辅导,扎实打好专业基础;“红鹰训练营”、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班,提升沟通表达、团队协作与求职面试等综合能力……“一步步走来,大家的专业能力和信心都不断增强。”他说。

  从AI赋能到精准帮扶,从课程体系到实训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起立体化就业指导服务。

  马宁介绍:“学校建立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实训中心,设立10个方向的工作室,聘请校内外导师110人,开设‘让HR心动的简历’等21门次实训课程,每周提供35个时间段的一对一职业咨询。针对2026届毕业生,已开设两期求职实训营,举办10场简历问诊活动。”

  “立足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全面成长需要,我们将持续构建高效的生涯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卓越农林人才。”校党委副书记闫祖书表示。

  离校接续  跟踪帮扶“不断线”

  本报记者  张云河

  穿上白大褂,兴冲冲走进科室跟班学习,小李给自己鼓劲。她是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5届毕业生,9月中旬,签约前海人寿南宁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医师岗位。

  “求职季放弃了几个录用通知,毕业时慌神了。”小李感慨,但学校的帮扶从未中断,“柳暗花明又一村。”

  线上持续推送高匹配度岗位信息,针对性开展简历优化指导、模拟面试训练……广西医科大学多维帮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专项开发300个助管助教、科研助理等过渡性岗位。

  “当了几十天科研助理,这个‘缓冲期’让我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小李说。

  今年,像小李一样,一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广西当地教育、人社等部门和学校的帮扶下顺利入职。

  岗位资源供给“不断线”,就业帮扶脚步不停歇,多渠道给毕业生找岗位。2025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继续参与线上线下双选会,比如,7—9月共举办10场网络双选会,10月又会同人社部门在广西民族大学开展全国城市巡回招聘广西站活动。借助“宏志助航计划”、“接力帮扶”计划、“职达校园”就业服务站等,链接更多适合的岗位。

  跟踪帮扶援助“不断线”。教育、人社部门共享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推动地市人社和就业薄弱高校结对,定点联系、定期走访,确保就业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不让毕业生在就业路上“掉队”。

  “不断线”,也让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小周尝到甜头。

  6月底,小周从一家公司离职。得知消息后,辅导员和学生支部党员组建帮扶小组,进行就业画像分析,帮他解读政策,提供面试礼仪、职业素养模块化课程。9月,他成功入职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毕业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就业需求、帮扶资源”双台账,一生一策、供需对接。“就业服务暖心、尽心、精心,让我在求职、就业中不迷茫,更自信了。”小周说。

  链接

  “十四五”时期

  累计向社会输送高校毕业生5500万人

  “十四五”时期,教育部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监测评价等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出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会同相关部门实施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推动国企开发增量岗位;优化政策性岗位招录工作安排。

  5年来,累计向社会输送高校毕业生5500万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岗位方面,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园”等活动,累计走访用人单位超200万家,新拓展岗位超2200万个,每年面向毕业生举办线下大型招聘活动超20万场;深入挖掘基层就业空间,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稳步推进“西部计划”规模扩容。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编办等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升级建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每年面向高校毕业生举办线上招聘活动超100场,汇集提供岗位超2000万个。

  培养方面,深化推动人才供需改革,提高人岗适配度。启动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设,归集部委、行业、产业等供需两端各类数据资源,分级分类开展部分省域、高校人才供需适配分析;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面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12个急需紧缺产业领域的60个重点建设方向,推动各高校开设2654个“微专业”;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施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校企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等合作,累计2400余所高校与4300余家用人单位开展项目对接,立项近6万个,惠及毕业生超1500万人次。

  帮扶方面,指导各地各高校建立困难群体“一对一”帮扶台账,优先提供指导服务、开展培训和就业实习、精准推荐3—5个针对性强的就业岗位。2021年,在财政支持下,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项目培训,截至目前累计线下培训40.8万人,线上培训167万人。

  (资料来源: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