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内11名博士生自杀,顶尖高校陷博士生自杀危机,疑因要求学生每学期发1篇SCI

研发家 | 2024-12-13 0
近日,印度一顶尖学府陷入博士生自杀危机,引起学术圈关注。
 

据悉,印度理工学院(IIT)自 2019 年以来,已有 37 名学生自杀身亡。而截至目前,今年至少有 11 名学生自杀。

IIT 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工程和科技教育机构之一,包括 23 所分校,以其严格的入学考试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而闻名,其中著名的分校包括 IIT Madras(马德拉斯分校)、IIT Kanpur(坎普尔分校)和 IIT Delhi(德里分校)等。

 

强制博士生发论文
疑似自杀导火索
 
据今年 1 月《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一篇报道,IIT 马德拉斯分校曾出台一项新方针,要求博士生每学期至少发表一篇期刊论文,每学期不发表论文的人将“获得较低的成绩,并面临博士委员会的审查”。
 
印度研究观察组织的一位发言人指出,尽管每个博士生自杀案例都有所不同,但强制要求发表论文的压力无疑是导致这些事件的一个因素。
 

据报道,学校给博士研究生在学分计划下的表现评分参数列了个表:

S级:学生作为主要作者发表了被接受的期刊/会议论文。
A级:学生作为主要作者提交了期刊/会议论文。
B级:学生在该期间勤奋工作,但上述(a)或(b)不适用。
C级:学生投入了工作,但未尽全力。
D级:学生的表现远低于预期,但有特殊情况(如医疗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前提是这些问题已被标记)。
E级:学生的表现远低于预期。
U级:学生未定期工作和/或来系里。
 
这些等级由导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分配。从这个评分系统可以看出,学生被期望每学期至少发一篇论文。如果你没有成功发表论文,即使你再努力勤奋,等级也只能到B。
 
而每年,这些低等级的学生,将受到博士委员会的审查。
 
这种评分表引起了学生对于导师权力和评价标准的担忧,认为这些标准可能导致过大的压力!
 
此外,规定还要求学生每周工作60小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其各自项目期间必须注册研究学分,共计60个学术学分。
 
这样的举措下,一些学生选择学术不端的行为来确保论文的发表。虽然从结果上看,确实给学校带来了论文数量的暴增,但过去三年中,印度论文被撤回的数量也增加了两倍以上,这就是这种激励政策的恶果。
 
还有一些学生不堪重负,选择联合抗议,而且由于导师掌握了这些博士生的评分大权,有一些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还受到了导师的虐待...
 
据一位匿名的抗议学生说:“IIT Madras的研究学者如何被他们的导师虐待并不是什么秘密,尤其是在科学领域。我们都知道Sachin(Jain)是如何被他的博士导师骚扰的,以及这如何推动他走向自杀。”
 
这些举措也给学校带来了直接的恶果。
 
去年 11  月,IIT 马德拉斯分校就曾因同年 3 月份一名机械工程博士生死亡,而停职了一名教授,这也使得该校自 2018 年以来的自杀人数达到 12 起。随后,该校聘请了 30 多名经过培训的辅导员来帮助学生。同一时期,IIT 坎普尔分校发生了该校自去年 12 月以来的第三起自杀事件,而 IIT 德里分校也在该学期早期出现了三名学生自杀事件。据悉,2022 年印度就约有13000名学生自杀。如何降低学生的自杀率,可能是印度整个教育系统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注博士生心理健康
刻不容缓
 
博士生自杀率居高不下,这引起了学术圈的注意。很多人表示,这种因为导师、学校的压力以及家庭的高期望压力而导致的博士生自杀,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共性。
 
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表示,当导师对自己的未来拥有独家控制权时,他们的压力会很大。如果导师对他们不满意,就可能会为难他们,如果他们想提出申诉,可能没有任何调解力量。
 

第五届《自然》博士生调查也曾显示,中国的博士生在取得博士学位的道路上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从很多方面看,中国的博士生比其他国家的学生要“难”一点。一个非常显眼的数字是,在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学生中,只有55%的学生表示对博士生涯至少感到部分满意。而在中国以外地区的5630名受访者中,满意度达到了72%。

留言评论的大部分受访者表达了较为负面的态度。一名学生写道,“不要读博,没人会帮你,没人会理解你,这里是监狱。”另一条评论写道,“读博压力太大了,超过了我的预期。”
 
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家陈迪说,在很多方面,压力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大部分学校都要求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发表的期刊还必须有一定的影响因子,才会授予他们博士学位,”他说,“每个人都要有产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是因此,由于重压无法疏解,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较为极端的处理方式。

社会内卷化严重,对于坚信毕业了自己终会有前途的研究生来说,如果在读研期间面对可能毕不了业的现实,往往会对自己产生不自信和怀疑。这对一路优秀过来的学生来说,打击太大了。
 
对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应当对博士生的投诉进行独立裁决。印度自杀预防先锋组织 SNEHA 的创始人、印度《国家自杀预防战略》的作者 Lakshmi Vijayakumar 表示,如果博士生能够接触到独立的监察员进行裁决,那么他们和导师之间关系破裂造成的压力可能会减轻。
 
Vijayakumar 认为应该建立某种监察员制度,来补充目前所缺乏的申诉补救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空间,让他们更易寻求帮助。Vijayakumar 还提出家庭的高期望,进入顶尖学府后感受到的落差,以及生活和学习难以平衡,都在困扰这些顶尖学府的学生。
 
最后,对于学生来说,学会休息,适当的疏解自己的压力,是格外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科研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还有就是一定要学会沟通。
 
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导师布置的课题我们无法完成,那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爸,妈,我的导师非要让我研究如何用菜刀去替代手术刀去做手术,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无人能解啊!”
 
家庭永远是自己的避风港湾,要多相信家人能够理解并支持你。
 
同样的,也要多采取更多行动,主动向导师和学校寻求自己需要的建议。
 
多多关注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