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导制贩毒品”一案,再审改判!

研发家 | 2025-01-24 0

据新华社,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4年12月作出再审判决,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改判杨朝辉无期徒刑、张正波有期徒刑15年,冯静、鲍俊喜维持二审原判有期徒刑8年。

 

2015年6月,武汉海关缉私局会同湖北公安禁毒部门成功破获公安部督办的张正波等人制贩毒品案件。经查,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张正波伙同杨朝辉、冯静、鲍俊喜等4人制贩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110余公斤。2017年3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判处杨朝辉死缓,张正波无期徒刑,冯静、鲍俊喜有期徒刑各15年。2018年4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2019年6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判处杨朝辉无期徒刑、张正波有期徒刑15年,鲍俊喜和冯静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和10年。

 

2023年5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杨朝辉有期徒刑13年、张正波有期徒刑11年,鲍俊喜和冯静有期徒刑各8年,审判结果出现实质性反转。

 

此案系国内涉新精神活性物质犯罪的重大典型案件,被告张正波因其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特殊身份,被炒作为“中国版绝命毒师”,社会关注度高,特别是二审改判非法经营罪后,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严格法律监督程序,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指导办案单位依法做好再审纠错工作。公安部加强本案协调指导,完善犯罪证据固定,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案件适用法律正确,使被告人罚当其罪。

 

张正波案件历时10年,多次审理改判,2024年12月,再审判决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判处杨朝辉无期徒刑、张正波有期徒刑15年,实现罪名、刑期“双改”,表明了我国厉行禁毒的一贯立场和主张,有力震慑了毒品犯罪。

 

事件回顾

 

图片

案发

大量国家管制精神药品被生产销售

 

 

2014年11月25日,武汉海关对一票从武汉出口的快件进行X光机查验时,发现X光机成像异常。经开拆彻查,该快件内有2包铝箔塑料袋,塑料袋内有透明塑料袋包装的晶体状物品。次日,海关又在一个国际快件包裹内查获类似物品。经鉴定,两个包裹内的物品均为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重量总计3965.5克,平均含量为83%。经查,两份快件的发件人均为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下称“武汉凯门公司”)工作人员冯静。
 
2015年6月3日,武汉海关缉私局对该案立案侦查。同年6月16日,侦查人员先后将冯静、张正波抓获。次日,抓获鲍俊喜。同年7月6日,杨朝辉删除其与境外往来邮件并丢弃办公电脑、手机后向武汉海关投案。
 
随后,侦查人员从武汉凯门公司和相关实验室查获甲苯、乙醚、丙酮、高锰酸钾、盐酸、硫酸等易制毒化学品,高温釜、电热套、旋转蒸发器等制毒设备,以及大量粉末状、晶体状毒品疑似物。经鉴定,这些毒品疑似物均为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据张正波供述,在2000年左右,一名汤姓男子和张正波所在学校签了一个课题,委托合成2,5-二甲氧基-4-丙巯基苯乙胺盐酸盐、2,5-二氧甲基-4-溴苯乙胺盐酸盐两个化合物,张正波参与了这个课题。课题完结后,汤姓男子拿到合成路线后自己到外面生产。后来张正波听说汤姓男子被举报“制毒”,公安机关查了之后也没处理他,因为当时该化合物没有被列入管制目录。经了解,国外有不少人对这类化合物有需求,且存在利润空间,这促使张正波等人成立了武汉凯门公司。
 
在武汉市检察院的指控中,可以清晰了解案件的整个过程:2005年5月,杨朝辉、张正波等人共谋以生产销售尚未被我国列入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谋取利益,并成立武汉凯门公司,聘请、培训工人从事此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生产制造工作,生产产品全部销往境外。
 
公司成立之初,张正波提供了部分产品的合成方法及工艺,杨朝辉和张正波根据客户需要以及管制政策的变化,研发可以替代被管制品的新产品,采用制表编号(1号、2号等顺序编号)的方式对产品进行汇总,并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图以规范工人的生产步骤。
 
在具体分工中,杨朝辉负责产品销售接单、客户联络;张正波负责技术指导;冯静负责收取货款、下达生产指令、购买原料、包装发货及快递跟踪;鲍俊喜负责研发新产品、改进产品工艺及指导工人生产。生产中所需的易制毒化学品均系通过向私人非法购买等非正当渠道获取。为逃避海关监管,向境外发货均采取伪报品名及价格的方式蒙混过关。
 
公司设立初期,杨朝辉等人还会根据国家管制目录的变化,不再生产被列管的产品。然而,为获取非法利益,杨朝辉、张正波等人明知生产的4号、5号、13号、20号等产品所含物质被列入《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年版)》(2014年1月1日生效),即属于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依然继续非法生产销售。从2014年1月起至2015年6月,杨朝辉、张正波等人向境外共计销售7个品种、220余人次,总量达110余千克,均为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此外,为逃避打击,2014年以来,杨朝辉、张正波等人通过比特币进行交易接收货款。

 

图片

多次改判

毒品与非毒品之争

 

 

武汉中院2017年3月28日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其中提到,2013年,相关产品被列为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2014年后,杨朝辉等人依然继续非法生产上述产品,并向境外走私、销售。
 
一审判决认定,4名被告人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被判刑罚最高为死缓,最低为有期徒刑15年。其中,张正波被判无期徒刑。
 
被告人上诉后,2018年4月25日,湖北高院裁定该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同年11月27日,该案重审在武汉中院开庭。
 
2019年6月20日,武汉中院对该案重审一审宣判。法院仍认为,杨朝辉、张正波、冯静、鲍俊喜违反国家已列入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规定,非法制造并向境外个人销售,其行为构成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但此次重审更改了刑期。法院认定,因4人存在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自首等情节,依法进行从轻改判。其中,张正波刑期由原一审的无期徒刑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

 

张正波等人对该判决不服,再次提出上诉。“列管的一类精神药品,并不一定等同于毒品。”张正波及其辩护律师朱明勇、刘长认为,精神药品有双重属性,是否为毒品,需要看是否流入非法渠道造成危害。张正波公司生产的“4号”能用来制毒,也能用来做药,检方没有查明“4号”的去向,未能证明“4号”流向了吸毒贩毒人员,不能将其认定为“毒品”。

 

2023年5月10日,湖北省高级法院作出二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对杨朝辉、张正波、鲍俊喜、冯静等四人的定罪量刑部分,改判非法经营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十一年、八年、八年。
 
为何法院会做出这样的判决?
 
二审判决认为,精神药品具有双重属性,无论通过合法销售渠道还是非法销售渠道流通,只要被患者正常使用发挥疗效作用,就属于药品;只有脱离管制被吸毒人员滥用的,才属于毒品。侦查机关虽然调取了杨朝辉与部分境外买家联络的邮件,但相关邮件内容并不能证明境外买家的身份,亦不能证明境外买家购买精神药品是出于医疗目的或是流入毒品市场。故在案证据不足以证明武汉凯门公司和杨朝辉等人有将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当做毒品替代物销售的主观故意,也不能证明该公司销售的精神药品流入了毒品市场。
 
湖北省检察院认为,二审判决属于适用法律错误,导致量刑畸轻,于2023年9月6日提请最高检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
 
最高检重大犯罪检察厅全面审查后认为,该案原二审判决认定罪名错误且明显影响量刑,拟提交最高检检委会审议。
 
在最高检审查期间,湖北省高级法院发现原二审判决确有错误,依法决定启动再审程序予以纠正,并于2024年10月24日进行公开开庭审理。
 
2024年12月18日,湖北省高级法院依法作出再审判决,采纳检察机关的出庭意见,对全案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定罪,判处杨朝辉无期徒刑,张正波有期徒刑十五年,冯静、鲍俊喜有期徒刑八年。
 
“该案能够依法改判,既可以教育改造被告人正确认识其毒品犯罪的性质及社会危害,实现特殊预防目的;也可以警示社会:只要是国家规定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任何人都不能非法触碰,以实现一般预防目的,依法推进全民守法。”最高检重大犯罪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胡耀先表示,该案的及时纠错,既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也维护了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既坚守了严打毒品犯罪的司法政策,也彰显了我国厉行禁毒的一贯立场。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