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13万篇论文赚8000万,灰产生意何以越做越大|新京报快评

研发家 | 2025-10-17 0

▲在重庆,仅一家中介,年产量就达13万篇。图/红星新闻视频截图

“我们公司去年运作了大概18万篇论文,其中有13万篇成功发表,我们一年挣了8000万元。”在重庆数洞延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面试时,该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如此介绍。近日,红星新闻卧底调查论文代写代发“工厂”,揭露论文“工厂”灰产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实际上,去年五月,新京报就曾刊发《卧底“论文工厂”:剽窃论文、编造数据,写手用AI生成廉价论文》的调查报道,此次相关新闻再次爆出,说明论文代写的生意不仅未见收敛,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重庆,仅一家中介,年产量就达13万篇,如此数量之巨的“关系稿”是怎么发出的?

论文“工厂”早已实现规模化运作。据调查,这类机构构建了从代写、造数据到代发的完整链条:写手团队大量炮制流水线论文,临床数据全靠编造;销售团队提供代发服务,一篇论文可提成30元;中介以“独家资源”为噱头,将论文溢价数倍卖给评职称的医护人员与教师;更有期刊与中介勾结,对非渠道稿件直接拒收,形成“发表垄断”;还有机构甚至伪造论文录用通知,客户没参会也能开学术会议参会证明。

13万篇论文的惊人“运作数量”背后,是AI技术降低了造假门槛,更是中介与期刊非法合作的“关系网络”打通了发表捷径,让学术评价沦为可交易的商品。

论文代写代发乱象丛生的根源,在于“唯论文”评价体系催生的畸形需求。职称评定、基金申请、学位授予等诸多环节都将论文数量奉为硬指标,迫使科研人员、职场人陷入“不发表就出局”的焦虑。

当一篇医学核心期刊论文能直接影响医生晋升,当高校教师面临“无SCI即解聘”的压力,论文工厂便有了滋生的土壤。而中介与期刊的珠胎暗结,更让这种需求转化为巨额利润。

是时候斩断论文代写工厂的灰产链了。长期以来,学术不端处罚多指向买方,学术、科研机构对于论文造假在制度惩戒上已然零容忍,而年产13万篇论文的代理“工厂”却能逍遥法外,显然也需要重拳出击了。

为此,斩断论文灰产链亟须“组合拳”发力。在司法层面,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明确要求“从严惩处虚构、伪造科研成果,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或项目申报验收材料”“严厉打击科研中介买卖数据和论文产业链”。

在媒体报道中,近年来,法院审理的论文造假案件已呈增多趋势,赔偿金额显著提高,部分案件赔偿额突破百万元。这种司法震慑需进一步延伸至产业链上游。

在监管层面,应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与中介机构达成非法合作的“独家合作期刊”开展专项核查,一旦查实予以严惩,对违规期刊,除责令停刊整顿、吊销出版许可外,还可将相关责任人纳入行业黑名单,斩断其与中介的利益勾连,打破“发表垄断”格局。

而更深层次的改革,则在于打破“唯论文”枷锁,如科研评价引入成果转化、同行评议等多元指标,职称评定弱化论文数量权重等,从源头削减造假需求。

学术诚信是科研创新的生命线。13万篇“关系稿”占用的不仅是期刊版面,更是本应用于真正科研的资源;8000万黑产收入吞噬的不仅是学术尊严,更是社会对科研体系的信任。唯有斩断论文工厂利益链、强化全链条监管,才能让学术回归纯粹,让真正的创新成果得以生长。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