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西湖大学招的教授质量,已超北大清华!

研发家 | 2024-02-18 0

中文网络,谣言不断,而且有时谣言掩盖事实

 

所谓施一公号称西湖大学五年超过北大清华,就是一例。

 

施一公明明是说西湖大学五年后教师招聘达到和超过北大清华。而谣言传播者故意删除前置,只说五年超过北大清华。

有些作者故意误导以吸引读者,有些作者目的就是把施一公描绘成疯子。

 

所谓五年超过北大清华,是指招聘教授的质量,显然很多知情人会认为西湖大学做到了。当然也会有不同意见的,但那些是正常的判断差别。

近日,西湖大学宣布生物学家管坤良加盟西湖大学,就是最新的例子。管坤良特长为生物化学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特别是发现和研究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以及其他(如mTorc、Hippo)信号转导通路。他于1998年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是改革开放后因为自然科学获该奖的第一位我国留学人员。也是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3轮值主席。十几年前曾经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评审的主持。也帮助成立浙江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管坤良只是一例。事实上,西湖大学还引进了多个学科的资深科学家。

北大、清华都出现过与西湖大学竞争人才到时候,并且不限于生命科学。

 

西湖大学胜出北大清华多次。

 

北大有人因此怀疑我吃里扒外帮助西湖大学,其实完全是因为一公和西湖招聘有道。在出现北大与西湖冲突时,我的做法是只说两边的优点、不谈缺点,以免说不清楚。应聘者自己负责各方面搞清楚。有冲突时,显然我不能成为其比较信息的主要来源。

 

西湖大学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真诚欢迎高年资科学家的几个高校/科研机构之一,可能是全中国比例最高的,这一点上早已超过北大清华。

关键原因是施一公不主张“武大郎开店”,无论校长水平多高,不能以校长为高限

 

这一点,西湖大学不同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
当然应该招聘年轻科学家。事实上,西湖大学也招聘了很多优秀年轻科学家。不是说,只有引进资深科学家才是质量高,而是代表一种基本原则和作风。

西湖大学在施一公领导下,全面打破以校领导限高、不容忍优秀的落后习俗,任人唯贤,招聘优秀人才,才是真心为国,而不是为自己建立土围子、自己关起门来做土皇帝

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华人文化有一个很糟糕的习俗:越是与自己近的人,越是妒忌。 

 

一个健康的社会,年轻人应该不仅希望自己有好朋友,而且希望朋友做的好,为朋友高兴。 

 

而目前中国社会在这方面还很欠缺,问题在多个层面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有些父母经常告诉孩子:“看人家谁的孩子多好”;有些老师告诉学生:“看人家那个班多好”;有些学校告诉师生员工:“看人家隔壁学校多牛”。有些人对于某校第一、某地第一、华人第一出现扭曲的理解,变成不愿意其他人第一,而不是说自己要做好。 

 

我国学术界一般也还在幼稚的阶段:欣赏和赞赏他人的还占少数,别苗头的还占多数。 

 

还有些华人专门抑制其它华人,以保证自己第一、维持自己第一。 

 

华人这种妒忌,恐怕是各行各业经常有人各种方式的对同班、同单位、同领域的人投毒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文化中成长的人们在有些外国文化中,可能感触很深、进而反省和改进。恐怕很多人不敢回国,与此也有很多的关系,他们不是怕人事关系,而是怕中国比较普遍的妒忌、甚至落井下石的文化习俗。 

 

1980年代出国的一代中很多人出国前不仅“上进心”很强、而且妒忌心很强。但很快,大多数人感受到美国文化积极的方面,尽可能与碰见的人成为朋友,也经常为朋友高兴,为其他人的成就欢欣鼓舞,大家互相帮助,不仅与华人、而且与其他同事、同领域、邻居都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气氛,共同营造健康的环境。我们看到,当年有些竞争性和妒忌心都非常强的人,在6、7年后,特别是做了助理教授以后,变得非常懂得欣赏他人、愿意帮助他人,建成互信、互乐、互助的群体。当然,有少数例外。 

 

今天来北大生科院的学术报告的管坤良教授,就是当时群体中的一位,是其中精神健康的代表之一。 

 

坤良虽然出身农村,但学业早成。15岁上大学,26岁获得美国Purdu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29岁为Michigan大学助理教授,37岁为正教授。 

 

坤良在研究生期间有很好的生物化学训练,博士后期间他在蛋白质磷酸酶方面有先驱性研究,助理教授初期以研究MAP 激酶通路闻名。在他已经因年轻有为而闻名后的1996或1997年,我们在加拿大开会第一次见面,很快感受到坤良不仅学术优秀,而且为人健康。坤良和多位华人科学家合作,包括北大的校友韩珉、科大少年班的管俊林。坤良也与我有过合作,有好几篇文章,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JBC等发现参与神经纤维导向的蛋白激酶。我们两人还曾在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评述神经导向的信号转导机制。与坤良的合作,是令人愉快的经历,我恨不得还有机会。 

 

坤良好像是获得McArthur天才奖的首位大陆华人。粗略统计好像有五位大陆华人得过,一位是北大生科院到美国转行做作家的、一位是..组织的人,三位自然科学的,一位是哈佛的庄小威,而1998年第一位获McArthur的是管坤良。 

 

所以,如果大家要了解被明确标为天才的人,今天可以听杰出生物化学家管坤良的学术报告。

 

我们也没有放弃努力,希望坤良有朝一日回到中国,最好是到北大,说不定我们又可以合作。为了避免坤良因为施一公和我遇到的表面问题而裹足不前,我愿现身说法:中国文化有很多问题,但通过大家努力也很有希望。

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期待:中国的学术界将更多互相激励和欣赏而逐渐成熟;中国的社会将建立、营造和加强“互信、互乐、互助”的环境。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