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过世后,1年内发表近50篇论文!网友:总不能是还阳投稿吧
研发家 | 2024-02-21 0

 

根据国际著名学术打假网站Retraction Watch的报道:他们近日发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来自捷克共和国布尔诺理工大学的研究员——Jiří Jaromír Klemeš在2023年1月去世至今,已累计发表了49篇论文。在这49篇死后发表的论文中,Jiří Jaromír Klemeš教授均为合著者。

诚然作者因疾病或意外过世后,其他合著者将其生前参与的研究论文发表出去是正常、合理、应该的,但在这49篇论文里,有27篇并未提及Jiří Jaromír Klemeš已去世。这种操作就不符合常理了。

 

Retraction Watch在报道中指出:“Commenters on PubPeer have spotted several of these instances and queried them without a meaningful response from the surviving authors. ”——在PubPeer网站上评论者指出了几个未提及Jiří Jaromír Klemeš已去世的实例并向作者提出质疑,但没有一篇相关文章的幸存作者就此做出有意义的回应。

 

虽然在科学界中,已故作者发表论文的情况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罕见的尚未有明确答案,但一项针对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发现:自2000年以来,在生物医学领域死人“发表”论文的这种现象有所上升。

 

这一“迅速增长的趋势”背后的原因尚不明确。尽管其他作者可能是因认可已故同事的贡献而将其列为作者,但将作者身份赋予一位已故的研究者可能有其他动机,比如提高论文发表的机会等。

 
针对这些未标注Klemeš过世的论文,一名pubpeer网友表示:在一篇2023年6月发表署名了Klemeš的论文中,有一条注释承认所有作者已阅读并同意发表的手稿内容。“考虑到显而易见的原因,目前的声明事实上是不准确的”。
 
撤稿观察并不完全赞同这位网友的观点,撤稿观察的编辑在文章中写道:“该论文于2023年5月提交,也就是在Klemeš去世几个月后,但有可能是在他去世之前完成并首先提交给其他期刊,或者是搁置数月后才提交到了发表该论文的期刊。”
 

但引人瞩目的是,Klemeš去世后的大部分论文都发表在了Elsevier旗下的期刊上。这其中 Energy (IF=8.9)和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IF=11.1)是拥有最多未提及Klemeš已去世论文的期刊。但很有趣的是,Klemeš生前曾是这两本期刊的编辑。他是 Energy的主题编辑,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的共同主编。并且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曾在2023年3月发表一篇悼念Klemeš的社论:

对于有关 Energy 期刊发表未标注作者已死亡论文的疑问,Elsevier的发言人回应称:我们没有关于承认合作者去世的政策。出版商这边确认了目前在 Energy 上发表的署名Klemeš的14篇论文中,8篇是其合作论文。而在Klemeš去世后提交的6篇署名论文里,有两篇其他作者在致谢中确认了Klemeš的合作者身份,另一篇则由另一位作者的声明确认。我们正在为剩余的3篇论文向论文其他作者咨询情况。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的一位编辑表示:他们将仔细检查撤稿观察询问的所有论文。
 
此外,撤稿观察还指出,之前有报道称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因自引用数量过高——在文献引用中占了近四分之一,达到11,000多条——而受到Clarivate 发布的关注声明。
 
除了相关期刊方面,Klemeš的常规合作伙伴Petar Sabev Varbanov,在这些去世后发表的论文中担任共作者或编辑的有17篇,也在此事件中备受关注。但他未回应置评请求。
 
关于相关论文数量高达49篇的疑问,考虑到Klemeš曾是可持续过程集成实验室(SPIL)的负责人,他个人曾经的言论,以及在十年前曾发生过的事情,这个论文数量确实高,但也不是截止目前数量最高的。
 
Klemeš曾被列入“高引用”排行榜,在2020年、2022年和2023年获得Clarivate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且2016年于马来西亚的一次会议上,他开玩笑地说:仅午餐休息时间,他就审阅了16篇论文。虽不至于真有这么夸张,但也可以借此窥见其经手的研究数量确实庞大。
 

早在十年前,撤稿观察就曾报道过一位研究者在去世后似乎提交了手稿的修订版。当时期刊辩称,由于他对手稿有贡献,应当保留其作为作者的名字。这点也确实在评论区得到了印证:

在Klemeš去世后发表的论文中,那些确实标明了他去世的,要么在致谢中加入了纪念他的笔记,要么在他的名字旁边加上了(†)符号。
 
Klemeš 和 Paul Erdos 一样都在死后拥有了相当庞大的论文发表量。事隔10年再度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表示,目前的科学出版界并没有关于已故作者该怎么标注的统一共识。Elsevier没有关于已故作者的明确指示。Springer Nature则是需要其他合著者从出版商代表那里获得批准,才能在作者列表中包括已故作者。美国化学学会(ACS)则是要求在已故人的名字旁注明去世日期。出版道德委员会(COPE)给出的建议有:添加关于该作者已死亡和已故作者贡献的脚注。或者由已故作者的伴侣或遗产继承人对论文要出版的版本进行最终批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外网网友们是如何评价此事的:

真“幽灵作者”可还行

 

不知道大家对此事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