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负责任的大学不该问“ESI排名涨了没”

研发家 | 2025-04-01 0

近10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科研评价工具的地位也在悄然跃升,“数据信念”越来越成为决策的锚点。其中,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从学科规划、人才评价、资源配置到“双一流”绩效、排名推广、职称评定,可以称得上是“爆红”最广、争议最大的指标。它无处不在,评价无处不在,成为“硬指标之锤”。

但无论锤子有多硬,都取决于它在敲什么。ESI的应用确实带来了学术输出的增长,但其误用也深刻改变了国内大学的科研文化结构,甚至“反向驱动”了一些学科的学术选择和学术生态。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普遍认知。

ESI是一面“镜子”,但它被认为是一个“方向标”。ESI最初的设定是基于Web的量化工具,用于观察全球科研发展趋势。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滚动统计过去10年全球各学科的论文数量和引用频率,评估科研知名度的分布。理论上,ESI是一个“宏观体检表”,而不是一个“精密检查仪”,适用范围包括学科趋势判断、高校科研结构分析、全球比较和趋势导航。

然而,在中国,ESI被赋予了“通过一切”的功能。学科是否一流,人才是否高端,学校是否有潜力...都被视为重要参考。因此,制作学术地图的“笔”成为了科研路线的“笔”GPS”;一套宏观体检指标成为“科学法杖”,设定资源和“帽子”。

ESI的误用之一是不同学科“一刀切”,但学科规模不对称却被平行使用。在22个ESI学科中,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有可靠的统计意义。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发表了大量文件。前1%的论文往往有上千篇,引用结构稳定,具有统计意义;数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文件数量少,引用时间长,成果形式多样。前1%的学科每年只需要几十篇文章就可以发表阀值,统计意义化为乌有。评估结果波动很大,但被“一刀切”纳入考核,所以为准。

ESI的第二个误用是以引用为导向制造“学术行为异化”。引用次数是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但当它成为关键指标时,所有的行为都开始“引用”——投稿侧重于总结,因为总结更容易引用高;研究侧重于蹭热点,因为热点更容易成为“爆款”;作者专注于跨国合作,因为国际合作更能“拉引用”;校际侧重于引入“挂名高被引作者”,通过兼职/联名“提升数据”。最后,论文成为“工具产品”,科研伦理被边缘化。

误用之三是“一表走天下”,压缩学术多样性空间。一些部门和大学将“学科进入ESI前1%”作为重点建设评价红线,使得冷门基础学科难以生存;一些大学根据ESI的表现分配资金,鼓励资源集中在“可刷分”的行业;一些大学的职称认定要求“必须有ESI论文”,这使得文科教师不得不跨界“赶热点”发展科学与工程。因此,科研文化从“问题导向”变成了“指标导向”,从“学科逻辑”变成了“排名逻辑”,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回答社会主要求重大。

近日,高校开始以追求ESI“万分之一”为象征,实现“世界顶级”。但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这个问题:当一个学科的万分之一只有两三个单位时,这样的“顶级”有什么统计意义?数学、空间科学等学科的ESI数据波动很大,随机性很强,以此类排名为核心指标已经违反常识。ESI不适合微观鼓励设计,作为“大样本统计工具”。它就像体重指数。(BMI)同样,看到的是结构趋势,而不是身体机能。假如用BMI指标来决定谁能进入国家队,那么也许你会错过姚明和马拉多纳。

ESI并非无用或不能使用,而是不能乱用。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分类。ESI可以作为战略规划和国际比较的基础(如工程、医学、材料和)。对于体积小、引用时间长的科目(如数学、人文等)。),应建立代表制度。 ESI数据不适合专家评价体系。

第二,要用“学科逻辑”代替“指标逻辑”,激励问题导向、长期主义和基础研究,将“研究原创性、贡献率、理论影响力、社会价值”等维度纳入评价,摆脱“引用即价值”的短视逻辑。

第三,要建立“高引用成果”的合理使用机制,用高引用论文评价学术传播力,而不是学术价值,将高引用纳入“代表性成果”参考,而不是“是否进入榜单”的决策一票,杜绝“落款套利”、“兼职刷榜”等低质量的“国际化”操作。

总之,科学研究不能成为“排名经济学”的附属品。一所真正负责任的大学不应该问“ESI排名有没有上升”,而应该问“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新理论,培养了什么真正的学术人才”。让ESI回归位置,让评价多样化,让科研回归初衷。不要让“数据驱动的幻觉”掩盖“学术创造的荣耀”。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