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像潮水一样进入大学的各个角落,深刻地改变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生态场景。在可预见的未来,从课堂上的互动问答,到学术研究中的数据整理和创造力,各种生成人工智能工具逐渐成为大学师生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甚至重塑了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域。这将对传统的大学师生关系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发生范式的转变。根据高等教育管理数据和咨询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近60%的大学教师和学生每天或每周使用多次生成人工智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个学科的学生都表示,应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当学生在生成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轻松完成大部分课程作业时,教师在知识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将大大削弱。教师不再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互动教学也必须从传统的“单向教授”演变为“双向协作”。
鉴于此,教师需要并必须从简单的知识运输者转变为学习领导者和推动者,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需要从单向判断者转变为共同探索者,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识别生成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的准确性,探索如何在大量信息中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在科学研究中,导师会偏离学生的指导关系。生成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提高导师的科研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效率。过去,导师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学生提供研究内容指导、研究方法培训,以及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指导。然而,今天的生成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数据分析、创意简洁、论文润色等工作。这使得学生在遇到学术研究困难时,会更多地寻求生成人工智能的支持,从而大大降低对导师指导的依赖。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传统学术秩序。
因此,导师应重新审视和定位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以更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好老师”,思考如何将生成人工智能的优势与自己的专业指导相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年轻人往往更容易接受和拥抱新技术,也更容易成为熟练的新技术应用者。随着大学师生关系的重建,教师可能会成为“弱势群体”。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以迎接重建带来的各种挑战。
首先,在教育史上的智能革命中,教师不应该是被动的技术适应者,而应该成为积极的范式创新者。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掌握生成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优势和局限性,并合理地融入教学和科学研究。当教师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技术变革,以教育智慧控制智能工具时,他们可以在生成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开辟一个更具活力的教育新领域。
当教师具有数字素养,成为“数字导师”时,他们可以在师生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可能不再是学术知识的教师,但他们仍然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认知“脚手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整合,实现科学研究的协调创新。
其次,除了教授知识和科学研究外,大学教师更重要的职责是培养道德,这不会随着技术的升级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教师不能因为教授知识和指导科学研究的责任而放弃培养道德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榜样,向学生传达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学术研究中,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塑造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上述过程中,学生挫折的鼓励和进步的认可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来源。因此,在智力时代,教师仍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学术的领导者、职业发展的规划者和生活道路上的导师。
同时,高校还应对智能时代师生关系的重建进行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帮助教师提高数字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如“学术想象力”、“重视学术伦理教育”等新的评价指标。这样,无论未来生成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场景都将是人类教育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相互反映的生态,教师始终是这一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守望者。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