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大学,取消科级建制!

研发家 | 2025-10-13 0

10月4日,兰州大学在其网站发布的《强师赋能启新程 砥砺奋进谱华章——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巡礼》中披露了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下放三级内设机构岗位管理权限,取消科级建制,完善主管聘任,激发干部活力”。

取消科级建制这一举措,已成为高校治理体系改革中的共性趋势之一。面对“去行政化”这一系统性工程,越来越多学校正将“科级建制”作为精准切入口,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机制转变。

 

01
科级机构取消潮,来了!
 

 

取消科级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成为高校优化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今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启动扁平化改革,核心举措包括初步按照10%比例核减管理岗编制数,将管理岗规模控制在全校岗位总量20%以内,并取消科级机构设置,允许校内二级单位根据发展需要自设无行政级别业务机构。

 

学校表示,希望通过改革减少管理层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要求。

 

沈阳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在2024年全面整改机构设置,精简处、科级领导职数69个,撤销150个教学和直属机构下设系(教研室)科级建制。这一改革举措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符合实际的机构职能体系,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管理层级,使学校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在2020年以科级及以下管理岗位为切入点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取消科级机构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通过引导二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自主设置不定行政级别的内设机构,学院内设机构数减幅达57.1%。同时,该校落实管理服务去行政化,取消科长、副科长等职务,设置科级干部岗位,促进岗位灵活用人。

 

上述高校的改革实践表明,取消科级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是高校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还能激发学校内部活力,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02
让学者安心治学,让行政专业服务
 

 

刘继安等学者曾对全国124所高校在1980年、1992年、2001年和2016年的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样本高校的内部管理机构总数增长了4倍多。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机构臃肿、层级冗余、人力资源错配、管理效能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当行政权力主导资源分配与学术评价时,教师的精力配置与行为模式不可避免地发生扭曲。为争取科研项目、职称晋升与学术声誉,不少教师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进行非学术运作,疲于应付各类行政检查与评估。

 

2021年,中纪委机关曾刊文直指高校官僚主义弊病。文中列举,高校管理人员以行政逻辑来处理学术问题,阻碍学术正常发展,以及高校教师处理行政事务挤占大量时间和精力,均为高校过度行政化的具体表现。

 

{数据链接}

 

麦可思研究曾发起投票,了解高校教师们最希望减轻的负担。数据显示,精简规范会议、优化办事流程、优化工作考核、规范督查检查、精简文件票数最多。这反映出基层教师对高效、服务型行政体系的强烈期待。

尽管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已为高校内设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可根据办学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职能部门等内设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的试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

 

但不少教师从自身感受出发直言,仅靠“内设机构数量精简”这一招,远达不到理想效果,无法真正释放学术生产力。因为改革的复杂性在于,机构数量的“物理缩减”并不自动带来效能提升的“化学反应”。

 

2021年山东省“两会”期间,时任山东省政协委员、齐鲁工业大学教授李天铎曾提出改革高校“行政岗”的建议。

 

他谈到,高校行政岗位应该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学去行政化的方向是让科研业务人员走专业技术职务,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取消大学管理岗位行政级别,把人力资源配置的重心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实现“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同时,重视当前高校中层岗位固化问题,对行政和学术“双肩挑”的适当予以调整,防止顾此失彼和滥用行政资源滋生学术腐败。

在高校去行政化的浪潮中,取消科级建制和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已成为关键一步。然而,仅仅依靠机构和人员的精简,难以实现真正的效能提升。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的深刻转型才是改革的核心。

 

这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广泛参与。教师们应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回归教育的本质。行政人员则需明确自身服务定位,以更高效、更专业的服务支持学校发展。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配套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让高校在改革中焕发新的活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学术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各高校网站、人民网、光明网等。

[2] 省政协委员李天铎: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EB/OL]. [2021-02-04]. 澎湃新闻.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