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特别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M·亚基(Omar M. Yaghi)教授,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构造体”(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北川教授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开发出拥有无数微小孔洞的物质——“多孔性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吸附气体的功能,不仅可用于储存天然气等,还能从废气中分离并吸附二氧化碳,因此被寄予厚望,可广泛应用于应对全球变暖等领域。
北川进一直奉行一个研究信念:发现“无用之用”。早年他受到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的影响,后者引用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当北川进开始探索制备让他获得诺奖的MOFs(金属有机框架)时,他并不认为这类结构必须具备特定用途。因材料 “不稳定、无明确用途”,他多次被科研基金拒绝。
北川教授回顾了自己研究的关键时刻。他提到,1997年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有关MOF的成果时,曾遭到质疑。那段时期,他住在条件简陋的旅馆里,心情复杂,但他始终坚信研究的科学价值,并决定“无论结果如何,都要走到底”。正是这份信念,使他最终完成了这一在材料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京都市,1974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并于同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先后任教于近畿大学、东京都立大学,后回到京都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京都大学理事、副校长兼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他曾获得日本紫绶褒章、日本学士院奖、江崎玲於奈奖等多项荣誉。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于奈在得知消息后,通过媒体表示祝贺。他指出,这是首位曾获江崎玲於奈奖的科学家再度摘得诺贝尔奖,认为北川教授所创造的MOF材料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持续影响未来的科学与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仅隔一天(今年10月6日),京都大学校友、大阪大学教授、免疫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1951年1月19日出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获得该校第6位日本籍科学家。
坂口志文是京都大学医学博士(京都大学),1999年担任京都大学教授。2007年担任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所长。2011年至今担任大阪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教授。他于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京都大学简称京大,是一所位于日本京都的国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京大前身是日本第二所旧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1897年),2017年获选为首批顶尖大学“指定国立大学法人”。
作为日本最高学府之一,京大的科研实力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日本“科学家的摇篮”,亦为京都学派的发祥地。学术排名世界30强。该校有21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正式校友或教职员共13位)、2位菲尔兹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及5名日本首相。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