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湖大学发表了三项重大科研成果,分别刊登于Cell、Nature、Science,实现一周内连发CNS三大顶刊。
Cell
9月22日,西湖大学张鑫教授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Time-resolved fluorescent proteins expand fluorescent microscopy in temporal and spectral domains”的研究论文。本研究由西湖大学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谈自主、熊家亨与博士生冯嘉辉担任第一作者,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张鑫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1027-X
该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全新策略:不再局限于颜色,而是通过调控荧光蛋白的发光时间——即荧光寿命——创造出具有不同寿命的荧光蛋白变体。这一技术被称为时间分辨荧光蛋白(tr-FP),覆盖全可见光谱(383–627 nm),并实现1-5ns的宽范围荧光寿命调控。看似微小的一步,却为生命观测系统扩容数倍,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窥见生命运行的细节。
Nature
9月24 日,西湖大学工学院赵世钰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Proximal Cooperative Aerial Manipulation with Vertically Stacked Drones”的研究论文。西湖大学工学院WINDY Lab助理研究员(现为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朱博文团队副研究员)曹华姿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西湖大学工学院WINDY Lab负责人赵世钰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575-x
Science
9月25日,西湖大学付向东教授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U2AF cycling defines two phases of cotranscriptional pre-mRNA splicing”的研究论文。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j9141
他们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RNA聚合酶II(Pol II)作为在转录过程中“线性扫描”基因组编码基因的分子机器,如何通过与“三维”RNA加工分子机器偶联,在共转录过程中精准识别真实的剪接位点。这一发现为理解基因表达过程中由于错误“剪接”造成的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项极其微观的发现,关乎人类基因调控、遗传机制与重大疾病的发生。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