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中国学者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研发家 | 2025-11-14 0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也称“世界科学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学院, 简称TWAS(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83年11月10日,总部在意大利里雅斯特,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 ,由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萨拉姆(Abdus Salam)教授倡议创建。2025年10月8日,TWAS官网公布了新增选院士名单,此次共有来自全球的63位科学家当选。中国共有12位学者当选,其中10位来自中国大陆,2位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以下为入选院士名单:

  中国农业科学院 黄三文

  黄三文,男,汉族,1971年9月生,植物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学家。199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获瓦赫宁根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长期致力于植物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研究。

  北京大学 黄晓军

  黄晓军,男,1964年8月生。198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北京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获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兼任亚太血液联盟常委会主任、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第四、五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等。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长期从事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及转化研究工作,创建全球首个非体外去 T 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北京方案”(Beijing Protocol),解决了“移植供者来源匮乏”的世界性医学难题。

  河南大学 张锁江

  张锁江,男,1964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林州。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主任。2022年6月,受聘担任河南大学校长。

  承担科技部变革性重大专项、基金委重大项目及创新群体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主要从事离子液体与绿色过程研究,突破了离子液体规模制备、工艺创新和系统集成的难题,实现了多项绿色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推动了离子液体绿色技术产业化进程。

  北京大学 段慧玲


  段慧玲,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工学部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ASME Fellow),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三八红旗手、德国洪堡研究奖获得者。

  段慧玲长期从事界面力学、流固耦合力学研究。

  上海大学 刘昌胜


  刘昌胜,男,1967年6月出生于湖北大冶。1996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并获博士学位。1992年-2019年5月在华东理工大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7月-2019年5月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9年6月至今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1996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排第一)、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青年杰出贡献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Bioactive Material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等奖励或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生物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底青云


  底青云院士1964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藁城县。1987年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多次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2021年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3年被评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底青云院士在电磁法探测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方小敏


  方小敏,1963年7月生,湖南冷水江人。1983年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得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英国莱斯特大学获得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此后,方小敏院士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工作,历任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职。2023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Paleoceanography & Paleoclimatology》期刊副主编等。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全球千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高影响科学家榜单。

  方小敏院士在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浙江大学 包刚


  包刚,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省特级专家,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1985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1991年在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1999年任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2006年创建密歇根工业与应用数学中心(MCIAM)并任主任。2010-2020年担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曾任第九届国际应用反问题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第十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大会评奖委员会委员、Maxwell奖评奖委员会主席。现任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科学程序委员会委员。

  曾获冯康科学计算奖,密歇根州立大学杰出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独立完成),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包刚长期从事应用数学研究,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反问题的理论、算法及应用于精准探测方面做出了系统创新性研究,是该领域数学理论和科学计算的国际领军人物。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赵刚


  赵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LAMOST科学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1990年在南京大学天文系获理学博士学位(欧洲南方天文台联合培养),曾先后在比利时烈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香港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国立天文台、德国汉堡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天文机构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人才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等,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LAMOST巡天的银河系研究”首席科学家。

  曾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0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黄润乾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利用强激光成功模拟太阳耀斑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的工作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领导的研究团组已成为国际上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队伍之一。

  赵刚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天体化学丰度研究,在天体化学丰度、太阳系外行星和实验室天体物理的领域研究中做出了系统的重要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 关美宝


  关美宝,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崇基学院院长、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卓敏地理与资源管理学教授。

  入选2023年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并在中国地理学位列第一。在史丹福大学编制的2024及2025年“全球前2%科学家名单”中均于地理学领域位列全球第五。获得古根汉基金奖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颁发的詹姆斯·安德森应用地理学荣誉勋章、杰出学术成就奖、威尔班克斯地理学变革性研究贡献奖以及斯坦利布伦地理创意奖。此外,关教授亦获选为多个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院士或会士,包括英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及中国地理学会。关教授运用前沿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方法,应对城市的健康、交通、环境及社会等重大挑战。

  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 蔡宜芳

  蔡宜芳,196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植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蔡宜芳1983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并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2024年世界科学院大会生物学奖、中国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多次前沿科学基金资助,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CTCI 基金会(原中国技术顾问公司)颁发的 CTCI 科学技术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研究领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发现首个植物硝酸盐转运蛋白及养分感应新机制,改进农作物氮利用效率以降低环境危害。

  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 洪上程

  洪上程,1987年本科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1992年博士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1994年至1995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至1998年于美国史克利普斯学院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兼主任。

  曾获国科会吴大猷先生纪念奖、国科会杰出研究奖(3次)、台湾清华大学杰出教学奖、中央研究院深耕研究员奖(2次)、中山学术著作奖、第7届永信李天德卓越医药科技奖、第56届教育部学术奖、侯金堆杰出荣誉奖等。

  主要研究领域是合成碳水化合物。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