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创造材料,继续“两弹一星”精神
研发家 | 2025-04-23 18

7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志愿军以“钢少气多”的精神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两弹一星”项目是这种精神的延续,是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与整个国家体制下集中力量做大事的结果。

在“两大局”交织演变的新时期,如何让精神和制度再次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更多造福人民的效果?今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工作会议期间,带着这个问题,我再次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和“两弹一星”纪念馆。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基础之一。1959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因“两弹一星”工程独立成立,负责特殊无机材料的研发。在严东生、殷之文、丁传贤、郭景坤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参与开发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等关键材料和部件,包括铝合金、明亮的阳极氧化热控涂层,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在“两弹一星”项目的牵引下,上海硅酸盐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逐渐形成了“多兵种联合作战,全链环环相扣”的工程机制和“求真、务实、合作、奉献”的趋势,为一批大国重器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负载和材料支撑,涌现出一批为中国相关材料领域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科带头人。

在目前以“占领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的背景下,“两弹一星”精神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只有强调“国家队”和“国家人”的职责,树立“家庭观念”,保持“自力更生”的态度和勇气,充分发挥“大力合作”的优势,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关键的核心技术难点和痛点。

上海硅酸盐主动求变,提前规划。长期以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基于“多品种”的特点和“万金油”式的强应用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研究小组为核心单位的攻关方式,在资源导向的阶段推动了研究所的快速发展。然而,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这种模式并不能充分发挥“国家队”的真正编制优势。为贯彻国家和中国科学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2022年提出了“承担高质量国家任务,高质量完成国家任务”的“双高级”发展团队之间的积极主动任务。

目前,上海硅酸盐专注于三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即航空航天关键陶瓷材料、集成电路设备关键材料、高档功能陶瓷及器件、无机生物医用材料、陶瓷材料智能研究五个“主攻方向”和塑性陶瓷材料,努力在底盘能力上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过去的两年里,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硅酸盐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与中国航空公司联合解决关键问题,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推动一系列发动机热端部件更新;在生物医学领域,我们首创了世界上安全高效的“肿瘤解聚”新治疗策略,并与多家医院合作推进临床试验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了国内首套自主学习、智能决策的材料智能科学家系统,为未来的研究范式变革奠定了基础。

只有沧海横流,才能展现英雄本色。“两弹一星”工程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科研报国的真实体现,也是其团结一心、快速成长的“试验场”。在目前的形势下,系统地编制和研究重大任务,需要增强“为国家而战”的精神,创造“钢多气多”的创新生态。我们将从前期实践成果中获得进一步改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双高”的方式培养接班人,增强底盘能力,在为国家创造材料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支持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