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验证了3D活细胞样本在轨道上的长期保存技术

研发家 | 2025-05-02 20

4月30日13时许,神舟19号飞船顺利回到地球,成功携带空间站第八批空间科学试验样本。其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医院”)医学研究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研究员雷晓华团队的“太空微重力环境仆人多能干细胞3D生长与发育研究”试验样本成功回收。本次试验首次在中国空间站上验证了人多能干细胞自动3D生长在轨长期冷冻保存技术,为中国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增添了新。

据了解,这次返回的样本包括雷晓华研究人员团队的蛋白质、核酸固定样本和在轨冷冻3D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回太空和在轨运行环境中的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常规情况下细胞的液氮冷冻要求。同时,人多能干细胞对冷冻保护剂和降温速度要求严格。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团队通过改装设计标准的空间细胞培养盒,选择合适的冷冻保护剂,添加小分子化合物等方式,最终在中国空间站建立了一个适合在未来太空和轨道中运行的冷冻细胞培养方案。

由于生物样本的活性要求,返回舱着陆后,生命科学实验样本第一时间通过专用冷链运输设备转运至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这是北京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整体单位。4月30日21时许,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对返回的生命科学实验样本进行状态检查确认后,交付给科学家进行后续研究。

雷晓华表示,后续团队将解冻从太空返回的3D干细胞样本,测序分析单细胞水平多组学习,检验冷冻细胞复苏后的发育潜力,期望分析太空微重力环境中仆人多能干细胞的3D生长规律和发育潜力,探索干性增强的分子调节机制。这些后续答案将为再生医学和干细胞转化技术开辟新的视角。

雷晓华表示:“这项实验将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太空中细胞的3D生长特征和适应性变化趋势,对宇航员的健康保护和太空制药具有深远意义。

据报道,雷晓华团队长期积累和探索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2017年,该团队完成了多项细胞培养和在轨实时成像研究,重点探索了微重力环境对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的影响,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测试数据和经验。这些早期实验为人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奠定了重要保障。2024年,团队实施的“人胚胎干细胞太空初期造血分化”被选为中国空间站首批代表性成果。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1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