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黄楷团队与国际生物数据库合作,创新开发了基于“生物衰老率”的新型血栓形成风险识别模型——VTE PhenoAgeAccel,为血栓形成高危人群超早期识别高危血栓形成提供了更准确的策略。《美国血液病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成果(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这项研究不仅为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研究衰老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开辟了新的方向。”论文通讯作者黄楷说,“社会年龄”不能代表人类的“真实年龄”,也不能解释人类的真实生理状态;因此,人类真正的疾病风险,尤其是易栓形成风险,往往无法从“年龄”中发现。
通过大数据分析,黄楷团队发现,“未老先衰”所表现出的真实生理年龄更能反映人类易栓形成的风险。这意味着,虽然血栓形成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但传统上取决于个人的生理状况和健康风险(即按出生日期计算的年龄),这往往导致大量群体误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响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生物年龄”的加速。
在此基础上,黄楷团队与国际生物数据库合作,创新地开发了一种基于“生物衰老率”的新型血栓形成风险识别模型—VTE PhenoAgeAccel。该模型是一种基于简单血液学指标的生物衰老指标,涵盖器官和系统的血液标记,如C反应蛋白质、葡萄糖、肌酐、白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平均细胞体积和红细胞分布总宽度。
基于VTE PhenoAgeAccel,黄楷团队对人群的衰老进行了定义,分为更年轻的生物学和更老的生物学群体。在纠正了多种混合因素后,他们发现生物学老年人的血栓累积风险高于生物学年轻人。换句话说,加速衰老促进血栓形成的发生,即“早衰”的个体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形成。
然而,根据VTE的遗传特征,黄楷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假设,生物衰老是否会影响个人VTE的遗传风险?基于上述假设,他们首先建立了VTE基因风险评分,然后进一步探索了生物衰老和遗传风险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衰老和遗传风险的结合可以增加VTE的风险评估。当个人同时面临生物衰老和高基因风险时,他们在增加VTE风险方面发挥了“1”作用 1大于2的效果。此外,该团队还验证了恶性肿瘤和肥胖人群“加速衰老”更容易出现血栓形成。
黄楷团队在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功地将VTE推出。 PhenoAgeAccel模型可以帮助医生更早识别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并将其转化为疾病诊断工具。通过这种模式,医生可以跟踪上述个体的糖尿病率、血液学指标和遗传识别风险,为个性化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黄楷指出:“该模型的临床治疗可以大大提高血栓诊断的准确性,提前识别传统检查中可能关注的高危事件,从而实现更早的危害预防,减少血栓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黄楷指出,他希望通过科学手段,衰老不再是健康的无形杀手。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