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溶性调节提高锌电极的可逆性

研发家 | 2025-05-12 21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谈鹏团队在水系锌基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充分揭示了锌电极的电溶解机制,为提高锌电极的可逆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通知》上。

水系锌基电池是一种理想的电化学储能系统,因为它具有固有的安全性、友好的环境、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然而,锌电极不可逆的电化学溶解和沉积导致无法控制的枝晶生长,严重阻碍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与锂电池不同,锌基电池的起始运行步骤通常是放电过程,即锌电极首先发生电溶解反应,而不是电沉积。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锌的电沉积行为上,但忽视了电溶解的特点。锌的电溶解会改变其表面状态,从而影响后续过程。因此,电溶解的整个表面。

本研究基于精抛的多晶锌箔在不同的运行协议下进行了电溶解实验,发现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电溶解呈现出“点-线-面”的动作变化,在较高的电流强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晶面溶解特性。结合实验表征、测试和理论计算,揭示了锌不同晶面之间的电溶解差异,发现晶面(002)最稳定,晶面(110)最容易发生电溶解。

基于对电溶解行为和机制的认知,进一步探索了电溶解对锌电极空间和容量不可逆性的影响。根据外观表征,沉积过程主要发生在电溶解形成的不足区域,进而表现出空间不可逆性;通过建立传质-电化学耦合模型,揭示了电溶解形成的离子浓度和局部电流强度不足,决定了沉积过程中的核位点和生长速度。结合枝晶的外部浓度分布和内部结构的异质性,阐明了“死锌”的形成机制。

基于以上发现,研究小组通过外延生长构建了以最佳方向为导向的锌电极,显著抑制了溶解不均匀性,显著提高了对称电池和全电池的循环寿命。这一结果为提高锌电极的可逆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可以推广到其他金属电极的研究和应用中。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8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