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预防控制中心教授马骏团队发布了最新研究。他们花了七年时间证实,在局部地区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中,只有化疗后的肿瘤范围不会增加癌症复发,毒副作用会显著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改善。相关成果发表在《临床医生癌症杂志》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这项研究在《临床医生癌症杂志》上发表了《鼻咽癌诱导化疗后减少体积放疗与传统放疗相比》,成为该杂志发表以来的第一项临床试验研究。”论文通讯作者马骏表示,这项研究创新了鼻咽癌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节省医疗费用。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是由马骏团队带头的开放、非劣质、多中心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中山市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三个单位共同完成。其突破性成果使中国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实现了从“生存”到“优生存”的跳跃性突破,国内外指南也将重写。
鼻咽癌多发于中国,新病例占世界47%,主要通过放射治疗治愈。过去,一些地区的晚期患者在放射治疗前需要接受化疗,然后进行放射治疗。
马骏说:“化疗后,90%的肿瘤可以减少,但国际指南之前推荐的后续放疗直射范围仍然包括化疗前的肿瘤范围,这将导致周围正常组织(如内耳和腮腺)接受高剂量辐射,导致不可逆副作用,如听力损伤和口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马骏团队采用国际标准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对445例中后期鼻咽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它们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化疗后和化疗前的肿瘤范围进行放射治疗。最后,通过Ⅲ期间临床试验证实,该疗法的3年无复发存活率为91.5%,与传统疗法基本持平。
“最后,该疗法将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严重放射性口腔粘膜炎减少40%,晚期严重中耳炎发病率突然减少50%,口干疾病改善60%,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身体状况和情绪功能。”马骏表示,作为最新突破进展的口头报告,该研究有望被国内外指南采纳,并作为2024年10月美国放射性肿瘤学会年会指导全球临床实践。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