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讲师,因为评职称郁郁寡欢,吃了半年的药物调整,无数次自我开解,说服自己接受平庸和失败

研发家 | 2024-04-15 0

前阵子,有任职高校的网友发文称:

同事45岁的老讲师晋升副教授,差0.1分再次落选,突发心梗。幸亏抢救及时,做了心脏支架手术,逃出鬼门关!

 

▎网友留言

1. 还有更惨的,我所在单位55岁讲师,评了6年副教授都没搞成,有一次我是评委,为他呼吁,还是没成功,为啥要帮他呐喊呢?我和这位黄金讲师是同一年入职的。
 
2. 理解!我42岁,一个失败的讲师,也曾经因为评职称郁郁寡欢,吃了半年的调整情绪和睡眠的药物,无数次自我开解,说服自己接受平庸和失败,慢慢缓过来了。虽然没有完全好。我接受我的现状是我自己的不够努力造成的,别的都是借口。只能说每个人的选择和志趣都不相同,且平庸且珍惜吧!
 
3. 江苏省许多高校教授的入门条件是四个必须:
 
①博士学位;
②国外一年以上经历;
③国家级项目结题(省部级不算);
④一级权威期刊论文至少1篇。
 
4.你们要看看这位:国外博士、博士后回国,踏踏实实讲课做科研,双语教学就想到他。疫情期间,60岁以讲师退休。没有什么仪式、会议、say byebye,就跟没有存在过一样。每个人都有变老离开的一天。
 
我们这些庸人自扰,本尊还不是偶尔走过,偶尔出现在球场,身体健康,夫复何求?!想想06年国外博士后,到60岁讲师退休,你就知道自己已经够幸福了啦!
 
5.有人上了,必然有人因此落选了。同情了这个可能坑了那个。所以还是按规则来吧。
 
6.现在已经很难了,中老年人要和年轻的博士竞争,当然不占优势。但是10年前20年前还是很轻松的,该评的时候没评,错过机会就麻烦了。
 
7. 大学教师不再是个好职业,各种考核各种竞争,学生盯着你、单位盯着你、社会盯着你,以为你收入很高。不过呢,如果只想找个买五险一金的地方,大学是个好选择。
 
8. 认识一个中部地区的高校老师,不惑之年仍是讲师,但因为技术好,横向课题多的很,开着百万豪车。而他们学院的二级教授们开着30多万的车。
 

9. 不要太把职称当回事,身体是第一位的。

 

▎高校讲师为评职称有多拼?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一文中,对136位华东地区四所研究型高校教师调查后发现,讲师职称的平均年龄是 29.8 岁,晋升至副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 34.2 岁,晋升至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 40.8 岁。从讲师到正教授一共需要12.5年。

“沉没成本太高了!” 面对科学网记者,一名大学教师狄明感叹,“职称每几年一评,但每次评审都不能只评价累积的成果,而是要有新成绩,这就迫使教师们不断‘量产’一些没有价值的成果,导致其无法沉下心来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如今的高校中,处在“吃不饱”状态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并不在少数。于是,狄明看到了周围一幕幕针对职称评审的“荒诞剧”。
 
“至少现在来看,找课题、做项目依然是教师们评职称的最重要途径,但能够顺利拿到项目、课题的毕竟是少数。”狄明说,大量的教师还是要挂名、代发,甚至找人代写论文,不停地想办法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各种文章的最后,哪怕是第三作者、第四作者、第五作者……甚至在个别情况下,有的教师公然大打出手,为的只是争夺一个职称评审的“名额”。
 
职称金字塔是职称越高,人就越少。大多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不仅仅是十余年,甚至有二十年、三十年,有些直至退休了还是副教授。
 
而有些特例用几年就能完成。何老师就见过一位讲师只用了4年就成为了副教授!当时评教授的时候才三十一岁。当然,这跟年轻人的“时代红利”有关,博士刚毕业,30岁出头,就直聘教授、副教授的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