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个985,怎么总被人当成野鸡大学
研发家 | 2024-04-22 0
高考报志愿,我们总是害怕不小心踩坑,把野鸡学校当成了重点大学报。但其实等你上大学了就会发现,真正心酸的是好学校总被人当做野鸡大学
 
这种情况在国外的高校中更是常见。很多留学生好不容易换来个海外文凭,在国内市场找工作时却被多次质问读的是不是野鸡学校。
 
这些国外学校也不差,怎么就被大多数中国人当成了野鸡大学?
 
说回国内,一个985的大学生, 出门在外自报家门,遇到的最憋屈的事情是什么?别人饱含善意地鼓励你:再努力一把,争取能够“专升本”。
 
这看起来像个笑话,但是很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 可能都跟人讲过这样的笑话。

同样憋屈的还有西北大学,明明是老牌名校,媒体却只有在吹捧“知名校友”马蓉的时候,才写上了“重点大学校花”。
 
而且,因为跟美国名校“西北大学”重名,北上广的海归HR很可能问你是在埃文斯顿还是在芝加哥,而如果你说在陕西西安碑林区,很有可能被David老师当成野鸡大学。
 
比考上好学校更难的,是证明这是一个好学校:
 
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得反复解释,他们上的是985,不是三年高职高专。
 
暨南大学的同学得让人相信,他们就读于“211工程”学校,有能力给高中生补习英语。
 
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还要展示学校的照片和地图,证明这不是冒用“中央”名义的假大学。
 
好不容易才考上了好大学,却被人劝说再考个本科,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可能有几十个大学的学生都会出来跟你说,谢邀。
01

一本大学,看起来却像个专科

 
毕竟,大多数人对大学的认识,只能覆盖到清华北大或者南开、厦大、武大、南大这个级别,其它学校到底好不好,很多人只能靠名字猜。这么一猜,就很容易出现“一本变专科”的冤假错案
 
比如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的华北电力大学,因为名称带着“电力”,照样会有人问,有专科专业吗?
 
而名称相似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哪怕有刘慈欣这样的知名校友,还有可能被当做大专学院。甚至外号“华北停水停电大学”,都比本名更有名气。
 
要知道,中国大学超过70%的学校都是以三项式(地名+学科名+性质类别)命名。仅仅是“XX工业大学”这一模式,全国就有16个[1]。想在这么相似的名称里找出名校,可不容易。
 
比如让你判断一下,河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哪个才是211重点大学?其实它们都是。
 
但你要是把它们放到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里,再让你辨认一遍哪个更厉害,你可能就要懵了。

位于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常常因为“河北没有好大学”而被误以为只是二本,而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总会让人直觉是个甘肃二本学校。听起来派头更大的安徽工业大学,地址却在马鞍山。

西安工业大学的走廊,虽然都在西安,都叫“工业大学”,但西工大和西安工大是两所完全不同的大学
 
同样是理工学校,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全世界都很出名,而河南的“南阳理工”2004年才升为本科。每个地级市都可以有综合或者理工大学,光靠名字根本就看不出来学校间的差别。
 
还有一些大学,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看名字也觉得是个三本或者野鸡大学,但你一查,就会发现自己错了。
 
比如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听起来就像是个不入流的民办学院,但你要真查一下会发现,人家是直属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正规大学,不仅分数要求高,而且还要通过政审,是专门为党政机关培养人才的高校[3]。
 
类似的还有外交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海关学院、上海电力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说知名度当然比不上985、211的学校,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说学校实力,也还真是有实力。
这些学校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由中央部门(或单位)直属,名字虽然还是叫着“学院”,但是却是由相关部门直接管理,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经费,而且承担了更多的科研任务[4][5]。
 
还有一类学校也比较惨,就是中外合办高校,或者外国学校的中国分校,它们几乎都会被想当然地认为是民办三本起洋名。比如西交利物浦、宁波诺丁汉、上海纽约、昆山杜克、温州肯恩,哪怕他们的分数线都在一本以上。
 
另一个被奉为铁律的说法是,“名字越长学校越烂”。所以明明是一本大学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往往被人当成骗子中的战斗机。但其实它的就业质量还相当不错。
 
02

改名跟不上,学校没人上

 
好端端的一本大学,却被当作野鸡学校,这可不能怪老百姓没见识。
 
50年代,中国到处都是以“铁道”、“钢铁”、“广播”、“矿业”、“纺织”、“冶金”等命名的学校[6],这些如今看起来像专科的学校,在当时备受青睐。
 
比如铁道学院,上世纪有10所之多,而它们在80年代前后纷纷改名或者合并。北京铁道学院更名为现北京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迁到四川后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改到最后,只剩下了石家庄铁道学院这棵独苗。而它在后来的改名中,仅仅是将“学院”改成了“大学”。虽然看起来像职校,但实际上它是河北的省属重点大学,正经一本。
 
还有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在很多省市都是一本录取的院校,从80年代起就是现在的校名,但听起来却让人误以为去了校企合办的社会大学。
 
而它们之所以名声远远配不上实力,要怪只能怪没跟上这股学校改名合并的大浪潮了。
80年代后,因为以学科命名的学校,因为校名太“冷”、太“窄”,逐渐被科技、理工、工业、工程等更热门、宽泛的校名取而代之。“学院”也逐渐改为“大学”。
 
1981年,中国有704所高校,只有12%的高校以“大学”为校名,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量升到了44%,使用原校名的则只剩下148所
 
比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这所学校由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原上海金融学院于2016年合并组建而成。上海金融学院曾被誉为“未来金融家的摇篮”,组建后因为名字太长且用了“学院”,总被人误以为是专科
在其他学校的衬托下,坚持不换名字,尤其是既保留了学科名,又保留了“学院”称谓的学校,就只能继续被人当成是民办三本了[7]。
 
但不是说改了名就不会被当做野鸡大学了,有的学校改了名反而更像末流大学。
 
比如稳坐纺织行业第一把交椅的中国纺织大学,在1999年改名为东华大学。虽然去掉了“纺织”的帽子,但跟它并列的西华、北华、南华却是三所二本大学,以至于很多人都想不到,东华大学其实是“211工程”大学,更想不到的是,它还在上海。
还有中北大学,前称是华北工学院,曾是国防工业八所本科院校之一。2004年申请更名为“中北大学”。
 
虽然这个名字看起来像是跟2000年成立的“中南大学”遥相呼应,但中南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南工业大学,早在1996年就进入了国家“211工程”行列,“中北”却完全是一个新词,改名之后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所大学的存在[9]。
 
再比如挂着“江南第一学府”牌匾的江南大学,很多人都没听过,听说的都是它的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还有“华东水利学院”,改成了不明所以的“河海大学”;“南京工学院”改成了让人误以为在福建的“东南大学”
经常被人误以为是独立学院的长安大学,改名前是非常有名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录取分数线都在重点线上70分左右,合并其它院校改名之后10年后的录取分数都没有恢复改名前的水准[7]。
 
其实大家的判断方法很简单:如果一所大学,我从来都没听过,那它肯定就是个一般的大学。以至于一本学校改了个三本名字,在别人眼中也就成了三本大学。
03

出了省,没人知道小城市的大学

 
会不会被误认为是三流大学,实际上还跟地区有关。
 
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虽然外省人会以为这是一个电子技术职校,但陕西省内这所学校的知名度却非常高。甚至省外更不出名的西安科技大学,在省内也是重点高校。
 
因为相比于全国上千所学校,人们通常更了解省内的学校。如果出了省,设在小城市的大学通常在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上也评价较低。尤其是西部的地方高校,由于大众并不了解,更谈不上信任和赞赏[12]。城市和区域成了判断学校更直接的因素。
 
比如太原理工上海理工,在招生分数线上相差不多,但对于一个没有特地了解过高校情况的人来说,他很有可能觉得上海理工大学更好。但实际上,太原理工是211工程的院校,而上海理工不是。在重点学科数量和博士、院士数量上,太原理工都更高。
 
地处偏远省市的理工类大学很容易被忽视。提起云南,很多人能想起来的只有云南大学,但根据艾瑞深中国大学排行榜,昆明理工大学已经跻身全国百强,位于非双一流大学的第一位,比深圳大学还要靠前一位。而东莞理工学院,顶着“东莞”和“学院”两个帽子,让人都忘了它也是一本大学。
怎样看知名度,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媒体的曝光率。被媒体报道得越多,越有可能被大众熟知。
 
而你的学校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在太原这样的中西部省会城市,待遇完全不一样。
 
我们用Google搜索“太原理工”,选择“近一年”的新闻,出现了1530条结果,而同样的设置搜索“上海理工”,会出现4.73万条结果。甚至分数线比太原理工低二十多分的长沙理工大学,搜索结果都有5780条。
 
如果你去的大学连省会城市都不是,而是以地级城市命名,知名度就更低了。
 
比如,提到河北最好的大学,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河北大学”,但实际上比“河北大学”分数线更高的是“燕山大学”。而燕山大学,在秦皇岛。
如果你能考上燕山大学,差不多的分数你还可以去湘潭大学、广州大学、宁波大学、延边大学、广西大学、湖北大学,多考两分汕头大学也能上。
 
这些学校看起来分数差不多,学校水平也差不多,但是在别人眼中可差多了。
 
如果你去了燕山大学或者湘潭大学,省内还挺有名气,但到了省外求职,别人很有可能对这个地方一无所知,在他们看来燕山可能就跟鞍山、铁岭差不多。即便是“211工程”的延边大学,也可能会被当做三本。但广西大学、湖北大学,听起来至少都是省级重点。
 
汕头大学,人人都知道是李嘉诚资助的学校,连毕业歌改编自《光辉岁月》都知道。广州大学也因为冠了省会城市,更可能被当做重点大学。
实际曝光率也是如此,Google搜索“汕头大学”,过去一年的新闻有109万条,“广州大学”有134万条。而“燕山大学”只有1840条,湘潭大学也只有6020条。
 
要说被误解最深的学校,这些努力在小城市里放光芒的大学肯定能算上。
 
对中国大学来说,可能真的是“越老实越吃亏”。明明水平不错学风也严谨,但没跟着改名,没合并升级,就会被人当做三流学校。也难怪早就有“考研基地”之称的曲阜师范,这几年非要改名叫“孔子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力平, & 宋予佳. (2003). 中国大学校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6, 62-67.

[2]高强. (2015). 警惕野鸡大学: 第四批虚假大学名单发布. 中国防伪报道, (7), 50-53.

[3]部属高校不愿划归地方 求3部级单位收留均遭拒

[4]湛俊三, & 张传萍. (2007). 地方高校办学经费短缺问题的分析与战略思考. 湖北社會科學, 2007(4), 160-162.

[5]尚钢.高校分类与地方高校定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02):54-56.

[6]汪明霞. (2005). 改名为哪般?——我国大学校名的比较研究.

[7]张学见. (2013). 1981—2010 年我国高等院校校名变动探析 .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