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际化!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对缪子源的实验验证

研发家 | 2025-05-29 32

依托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联合科研团队(SULF)开展合作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台式缪子源的实验验证,利用超快激光尾场加速GeV量级高能电子束和转换靶功能。最近,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物理》中。

缪子是标准模型中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它是第二代轻子,质量是电子的207倍。它被称为“胖电子”。当它在真空中静止时,它的寿命约为2.2微秒。衰变产生一个电子和两个中微子。

缪子是基础物理和应用物理研究的热门领域,是检验标准模型、寻找新物理的探头。同时,它在大型客体的透射照片、跨介质通信和导航、材料特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缪子主要来自宇宙射线或大型加速器。前者通量很低,后者受限于极其有限的设备数量和昂贵的运行成本。随着激光尾场加速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可以通过使用超短脉冲激光加速到10。使用这种高能电子和靶相互作用产生缪子成为可能的GeV量级,为缪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途径。

研究小组利用SULF的重频瓦激光与气体靶相互作用,产生了GeV量级的高能电子束,进一步与铅转换靶相互作用产生了缪子。研究小组结合缪子长寿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检测其衰变电子并多次积累,从而有效提高缪子的统计和测量信噪比。系列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末端加速电子和靶材作用产生的缪子特性接近4π立体发射。研究小组进一步明确表示,目前激光产生的缪子主要来自于包含πPhoto-/介子衰变electro-production过程。

研究小组表示,利用这种方法,缪子的生产效率可以达到0.01μ/e-,单发激光缪子产量达到107。进一步评估显示,目前激光技术有望实现产量达到103/s的高极化缪子,可以满足缪子的磁共振和核谱研究需求,为小型激光实验室的缪子科学研究打开新的大门。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