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了稻谷硒转运的新机制

研发家 | 2025-06-15 44

6月12日,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张联合团队和华南农业大学储成才研究团队联合在线发表题为“通过增强NRT1.1”的《植物通信》B 介绍羟基硒代半胱氨酸转运,提高稻粒中硒积累的研究成果。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提高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和抗癌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硒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免疫系统紊乱等多种疾病的风险。中国约有7亿人生活在硒缺乏和硒缺乏的地区,存在硒缺乏的潜在风险。

稻米硒含量普遍较低,作为世界一半人口的主食,主要存在于生物利用率较低的硒代蛋氨酸中,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相比之下,羟基硒代替半胱氨酸(MeSeCys)它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硒方法,因为它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和更强的抗氧化和抗癌特性。它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如西蓝花)和百合科植物大蒜中,但在大米中含量较少,从根部运输到茎叶和子粒的分子机制长期未分析,成为制约大米累计羟基硒代替半胱氨酸的瓶颈。

NRT1.1B是磷酸盐/肽转运蛋白质家族的一员。研究表明,NRT11在水稻营养生长期.1B可以将羟基硒代替半胱氨酸从根部转移到茎叶,也可以从茎叶转移到根部,但是在灌浆期,NRT1.1B可以将羟基硒代替半胱氨酸从根和茎叶转移到子粒。NRT1.1B不仅提高了羟基硒代半胱氨酸在稻米中的运输效率和储存能力,而且提高了稻米硒的含量。

这一研究成果为稻谷子粒中羟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含羟基硒代半胱氨酸的高营养成分富硒大米的开发提供了方向。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粒大米都能更好地满足人体对硒的需求。”张联合表示,“这项工作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让更多的人吃含羟基硒代替半胱氨酸的大米。”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44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