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新生裂谷变形机制

研发家 | 2025-06-19 0

最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徐敏和他的团队,与多位合作者合作,利用一种创新的地震定位技术,深入探讨了西南马里亚纳裂谷(SWMR)这一岛弧新生裂谷地区的构造演化奥秘。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臧翀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同时也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一名博士后。他指出,岛弧岩石圈的拉张变形是俯冲带构造演变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迄今为止,对于处于裂谷初期阶段的岛弧系统,人们的认识还相对不足。SWMR位于马里亚纳海沟的南端,靠近全球最深的海域“挑战者深渊”。目前,这片区域仍然处于构造张裂的早期,这使它成为研究岛弧系统早期变形过程的理想地点。

徐敏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倪四道,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文波等人合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础研究基金等资助下,利用之前发展出的基于远震P波尾波三维格林函数的定位技术,对近20年来该区域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了高精度分析。

研究显示,这些地震的矩心深度表明裂谷下方的脆性地壳至少可以延伸到15公里深,说明整个地壳从表层到深处都处于活跃的张裂状态。此外,地震事件在空间上的分布展现了群集的特点,表明裂谷的拉张变形在空间上并不均匀。裂谷中部和两端都观察到了活跃的中强地震活动,但整体来看,并没有呈现出不对称的拉张特性。

论文的通讯作者徐敏表示,综合上述研究结论,团队认为,与卡洛琳洋底高原早期碰撞相比,板块俯冲可能在SWMR的形成与持续演化中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新生岛弧裂谷的变形规律,还为了解岛弧系统的整体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