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更容易拟人动物

研发家 | 2025-06-21 33

从北极熊到熊猫,保护主义者一直在拟人化,即赋予非人类目标人类特征,以赢得公众对保护工作的支持。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科学家分析了许多影响人们是否将动物视为人类的社会因素。研究人员发现,社会融合、城市生活、教育和宗教等因素会影响个人赋予动物人类特征的趋势,从而可能影响他们参与保护项目的意愿。相关研究于6月18日在《交叉科学》上发表。

“拟人化对保护工作有显著影响。”德国莱比锡大学的Federicaa 艾米说:“那些看起来更像人类或表现出类人行为的物种通常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资金和公众支持。这种偏好可能会掩盖缺乏“魅力”物种的生态重要性,破坏更广泛的保护目标。”

为了解可能影响拟人倾向的个人因素,研究小组调查了来自巴西、印尼、墨西哥、马来西亚和西班牙的741名成年人。问卷侧重于受访者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对动物与人类相似性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动物情感、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看法。调查显示,与社会接触密切的人相比,社会独立的人往往将动物与人类情感与身体的相似性联系起来。

Amici说:“感到孤独或与他人关系不密切的人通常通过在动物或其他非人类事物中看到人类特征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例如,一些文献表明,长期孤独的人更容易把宠物当作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但那些有强烈社会联系的人很少这样做。”

在调查中,那些有更多城市化经验(如养动物、参观动物园或接触动物媒体)的人表现出最强烈的拟人化倾向。这些参与者比那些很少有这样的互动的人更有可能把想法和情感赋予动物。相反,受过更高水平正规教育的人不太可能认为动物有自主权。

一般来说,这些结果有助于确定在哪些群体中赋予动物人类特征可能会增强保护策略。然而,艾米指出,拟人化识别的基础不应该是主要目标。

“我认为拟人化物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应该谨慎使用。”这可以通过强调物种的关键生态角色和其他方面来平衡。无论保护工作者采取什么方法,我认为有必要对人类对自然和其他动物观点有深刻的理解和偏见。”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研究捕捉到了一些大趋势,但结果并不能充分代表人们对拟人化的看法和经验。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