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在前不久举行本科生院成立大会。据悉,本科生院整合了原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招生就业工作处的本(预)科招生和实验教学与工程训练中心的相关职责。
更早于今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则采取了更为彻底的改革措施:撤销教务处建制,成立本科生院并将招生办公室纳入本科生院,作为其内设机构。
近年来,从撤销建制到职责整合,从成立本科生院到组建教务部,不同高校基于自身发展定位和改革需求,探索出多样化的调整路径。
撤销建制:
从“教务处”到“本科生院”的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今年初宣布撤销教务处建制,成立本科生院,这一举措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高校内部机构系统性改革的缩影。
早在2020年至2021年间,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宁波大学等一批高校已相继成立本科生院。这些高校普遍整合招生、教务运行、教学研究、质量监控、教师发展等职能,构建起贯通招生、培养、管理、服务全链条的本科教育中枢。
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2021年,该校将原教务处、教学质量监评中心、招生就业处中的招生办公室合并,成立本科生院,设6个业务办公室、1个综合办公室、5个挂靠中心和1个直管学院。这种重构模式,打破了原有教务处的职能边界,实现了本科教学管理的系统性重塑,回应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
还有一些高校则通过“大部制”改革,将教务处与招生、就业、教学质量监控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合,组建新的“教务部”,以实现职能优化与资源共享,消除人浮于事等问题,增强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
今年5月9日,北京邮电大学微教务公众号推送文章信息显示,该校已成立教务部。据介绍,教务部是北京邮电大学主管本研教学工作和实施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行政职能部门,下设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处、培养协同处、综合办公室5个处室。
与此类似,上海大学也成立了教务部,作为学校二级管理职能部门,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学改革处、教学建设处、教学运行处等9个部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是典型代表之一。该校将原教务处的全部职能与招生就业处的本科招生职能整合,组建为正处级机构的“教务部”,下设招生工作办公室、教学服务中心等非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原教务处与招生就业处不再保留。
这种“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在于,既避免了过大变动带来的震荡,又有效整合了原本分散的职能部门,减少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提升了教学管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
职能扩张:
教务处的“加法”与“减法”并举
在部分高校,教务处的建制虽未调整,但其职能范围却在发生变化。一些高校根据改革需求,将原本不属于教务处的职能逐步划入,形成了教务处的职能扩张。
2024年,鲁东大学撤销招生就业处,将本科招生职能整体划归教务处,教务处因此增设招生办公室。同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将科研与发展规划处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能调整至教务处,进一步强化了教务处在校政校企合作中的协调作用。此外,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于2023年将国际教育职能划入教务处,拓展了教务处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职能边界。
与此相对,另一些高校则对教务处的职能进行了“减法”调整,将部分职能剥离或转移至新设机构。例如福州大学于去年撤销了教务处下设的质量管理与认证科,将其职能转移至新成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宿迁学院则于2021年将原隶属于教务处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双创学院剥离,独立成立创新创业学院。
这种“加减法”并举的调整方式,体现了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对职能边界的精细化梳理与动态调整,既避免了职能过度集中带来的管理负荷,又确保了教学管理核心职能的强化与聚焦。
高校教务处改革的背后,是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回应。
从“撤销建制”到“大部制整合”,从“职能扩张”到“微观重构”,不同高校的改革路径虽各有差异,但其核心逻辑却高度一致:即从“分散管理”走向“系统协同”,从“职能分割”走向“资源整合”,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育管理体系的重构。
未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高校教务处的调整仍将持续推进。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特色、资源状况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调整路径,不断探索和完善本科教育管理模式,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