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相关文章链接:
事实上,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早已纳入教育部的规划设计中。2023年12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发布《深入推进分类发展,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一文,明确提出要建设学科交叉中心,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开辟特区。2024年11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在总结“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的显著成效时提到,布局建设16个学科交叉中心。这意味着,学科交叉中心的阵容正在扩大。
中心布局,全国落子
在政策持续推动、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各地高校的学科交叉中心试点也在稳步推进。为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教育部多次赴高校调研并召开交流会,推动学科交叉中心从“文件”走向“落地”。
2023年5月,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调研推进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围绕如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进行交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指出,建设学科交叉中心的主要任务在于聚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管理机制等制约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环节和制度政策,鼓励高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做出可复制的样板,也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储备人才。
一年半后,2024年11月,同济大学迎来了学科交叉中心建设交流会,此次会议围绕学科交叉中心的建设模式、资源配置、科研组织以及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吴刚表示,各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科交叉中心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持续探索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值得关注的是,两次会议的参会高校均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这类高校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以及较大的学科设置权。因此,会议强调,在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方面,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要起到表率作用,积极探索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除了教育部层面的建设外,各地也在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学科交叉中心的发展路径。
2024年,江苏省启动了首批学科交叉中心试点,12个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入选首批试点建设项目。试点聚焦拔尖人才培养、原创成果培育和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期两年,期满由省教育厅评估,对成效突出的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2025年7月,试点建设过半,江苏高校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学科交叉在学科专业调整中的重要性,要求各校统筹推进,构建跨学校、跨学科的“学科链”,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与人才培养。
南京林业大学依托竹木资源和材料科学优势,建设生物质先进功能材料学科交叉中心。校长勇强在推进会上介绍,学校在竹木资源定向培育,生物质碳材料、高强结构材料和光电材料等方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河海大学水安全学科交叉中心以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为基础,聚焦“水利数字孪生”“水安全智能装备”等方向,融合新一代信息科学、新材料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突破水灾害预测、水工程安全、水生态治理等核心技术,打造多学科驱动的“水利+”交叉平台。
无论是教育部牵头的全国性布局,还是江苏等地率先探索的地方试点,都在推动学科交叉中心从规划走向实践。随着更多高校加入,这一新兴建设平台正在不断向多元化拓展,也为交叉学科的发展积蓄着更强的动能。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