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2025国自然要求:成果论文20%以上要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
研发家 | 2025-09-01 0

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集中申请期项目评审结果,共资助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十类项目53159项。

仅仅一天之后,即8月28日,已有部分获资助人陆续收到《计划书填写通知》。而细心的申请人很快发现,今年的计划书中嵌入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条款——“本项目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论文中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将占20%以上”

这一新规释放出什么信号?科研人员又该如何应对?
 
  • 政策出台背景:打破“唯SCI”与提升国际话语权

 

这一政策并非突然出台,而是近年来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脉络的延续。自2018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直指科研评价中长期存在的“唯SCI”倾向

 

同时,中国科技期刊虽然数量众多,但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与国外顶级期刊仍有差距。据统计,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SCI论文中,仅不到10%发表在国内期刊上。这种“两头在外”(研究经费来自国内,优秀成果发表在国外,最后再高价购买数据库)的局面,不仅导致巨额资金外流,更制约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的话语权

 

  • 20%指标:硬性要求背后的深远考量

 

基金委此次设置20%的发表比例要求,具有多重深意:

引导科研资源向内倾斜:通过项目资助的杠杆作用,引导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期刊发表,助力本土期刊质量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增强学术自主权:减少对国外期刊体系的过度依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构建自主知识传播体系,保障国家科技安全。

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实质性推动科研评价从“唯论文”向“重质量、贡献实”转变,鼓励科研人员重视成果的实际价值而非仅仅关注发表载体

 

  • 配套措施:构建支撑体系而非简单强制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实施并非简单强制,而是有一系列配套措施:

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已经遴选出一批重点建设期刊,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升其学术质量和服务水平。

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多个学科领域已经或正在制定高质量科技期刊推荐目录,避免“一刀切”和低水平期刊充数

基础研究评价改革:鼓励代表性成果评价,不再单纯看重论文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为国内期刊发表提供制度保障。

 

  • 科研人员如何应对:转变观念与积极适应

 

面对这一新规,科研人员需要:

重新规划发表策略:在项目设计阶段就考虑将部分重要成果投向国内优秀期刊,而非全部瞄准国外期刊。

识别本土精品期刊:关注各自领域的国内顶级期刊(如《细胞研究》、《国家科学评论》等已成为国际一流期刊),将其纳入常规投稿选择。

重视成果实际影响力:更加注重研究成果对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而不仅仅是论文的引用指标。

 

  • 结语:指标是手段,非目的

 

20%的指标要求看似是约束,实则是引导。其根本目的不是限制学术自由,而是引导中国科研生态更加健康、自主、可持续地发展。当中国的科技期刊能够真正吸引和展示全球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时,我们才能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

这一政策的落地,需要科研人员、期刊编辑部、资助机构和评价体系的协同努力,共同构建一个更加自信、开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术出版生态。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支持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