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调查:大学“水赛”泛滥
研发家 | 2025-09-16 0

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前许多高校采用综测排名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甚至保研资格的评判依据,综测成绩在学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从中看到商机,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通过收费的方式举办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吸引学生参赛以获取综测加分。这类竞赛在业内被称作“水赛”,参与者只需花几十元报名费、提交简单的作品“走个过场”,即可轻松获奖,有的机构甚至直接出售相关证书。

受访专家认为,“水赛”泛滥,沦为形式主义的“秀场”,或导致竞赛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公平公正受损,很可能导致学生浮躁、短视和急功近利,严重者或涉嫌违法违规。相关部门须加强对竞赛的监督,严控竞赛质量;竞赛主办方应确保竞赛内容的专业性、挑战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学术诚信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竞赛,避免盲目追求奖项数量而忽视竞赛的实际教育意义,维护良好的学术风气。

 

 

奖项泛滥组织随意

花钱就能拿到证书

 

在某高校读研二的宁萌最近甚是苦恼,她感觉自己“被卷着参加各类竞赛”。

 

宁萌介绍,其所在学校依据综测评优评先,班上有不少同学参加了一些号称是国际、全国性质的比赛,取得了很高的名次。但实际上这些同学就是在网上花五六十元参加了一场线上考试,试题很简单、获奖率很高。“这在我们学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希望通过靠前的综测排名评优评先、争取奖学金,争先恐后地去参加这类比赛。”

 

“5分钟2张国家级证书”“22个水奖,帮我拿下1.8万元奖学金”……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分享自己拿国家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经验帖”,其分享的“核心秘诀”就在于——付费参加“水赛”。

 

付费参加“水赛”的学生不在少数。记者在某社交软件上搜索“加综测”相关帖子,其中一篇“出××比赛参赛证书”的帖子下方有700多条评论,不少网友称自己愿意付费收参赛证书、获奖证书。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说,所谓的“水赛”其实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异化,主要表现为赛事奖项泛滥,组织随意,活动存在不规范派发现象,赛事项目名不副实等。

 

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异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学科竞赛奖项比例高达参赛总人数的50%以上,甚至有的赛事所有参赛者都能得奖。部分赛事主办方对赛事组织不够上心,相关规则不齐全或形同虚设,例如有的赛事对参赛者资格、参赛作品规格等无具体要求,相关人员对参赛作品也不做任何形式的诚信审核,导致奖项署名虚假情况时有发生等。

 

 

弄虚作假违规竞赛

专利权成买卖对象

 

记者在某App上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主办单位却举办了许多方向并不相关的“高大上”国际比赛。记者致电该单位就某一场竞赛进行咨询,工作人员介绍,这场比赛的获奖率达75%以上,报名网站中有考前专属题库,原题在60%以上,“不仅办赛级别高,获奖还非常容易”。

 

该主办单位举办的另一场贸易挑战赛上标注了“随报随考,快速拿证”的字样,并称“报完名就可以参加考试,时间自由度较高,考完后在线联系工作人员,即可获得电子版证书,纸质版统一邮寄”。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类竞赛就是给突击获得综测加分的学生量身定制的,除奖项、获奖人姓名外,还会写明“兹证明××同学参加了××英语竞赛”等信息。

 

樊秀娣认为,一些竞赛举办方缺乏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在举办学科竞赛过程中,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目的只是为了赚钱。有许多同学是被动参加这类“水赛”的,自己不卷就可能在学校评优评先中被淘汰。如果把主要精力用在寻找增加自己综测成绩的方式上,学生就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还有一些竞赛搞起了模仿秀,举办的赛事与正规比赛仅一字之差,如果不仔细鉴别,很有可能认错。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某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就被教育部通报,其与著名赛事极为相似的系列赛事均为违规竞赛。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综测加分,著作权、专利权也成了买卖对象。

 

李子木去年本科毕业,他发现有不少想要保研的同学会在网上花300元购买软件著作权。“我们学校在保研的时候,为激励学生多搞创新,有软件著作权、专利权、外观设计等权利的学生可以加5分综测成绩,所以有些同学就开始到处找‘捷径’。”

 

记者注意到,在不少购物、社交软件中,都有类似“××专利申请助手”的广告。添加联系方式以后,对方告诉记者,不少学生都在他们这里购买专利,加上了学分。只需要告诉他们自己所学的专业,机构就会拟定几个可供选择的名称,付款后全权由机构负责,自己不需要做其他事情。

 

上海某高校一名老师结束了研究生面试,她告诉记者,面试时看到不少学生身背多项不相关的论文、专利以及课题。“大学时间仅几年,如何跨界完成这么多任务?许多课题与学生专业并不相关,学生却有这类成果,这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反作用,也让人怀疑这些荣誉来源的正当性。”

 

 

定期更新竞赛名单

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5号),倡导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对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日臻完善,竞赛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参赛规模持续扩大,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为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2023年教育部又发布了《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将84项赛事列入竞赛清单。

 

受访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要明确竞赛的权威性和认可度,评估竞赛的专业性和难度,并警惕虚假宣传和过度承诺,以防参加含金量不明的“水赛”。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竞赛主办方等需要合力有效规范学科竞赛,促使学科竞赛回归“育人”的根本。

 

“部分大学生学科竞赛异化的主要责任在于竞赛主办方,‘拨乱反正’需要各方合力整治。”樊秀娣说,教育主管部门须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坚决遏制和打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的各种异化乱象,让广大学生免受竞赛不当得利干扰而安心、踏实学习。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出台相关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细则,力保竞赛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竞赛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严惩不贷,对出现竞赛乱象的项目主办方采取公开警示、警告等,以防止其误导、欺骗社会公众。对于不能保证竞赛结果公平公正以及因为各种问题屡被检举而又不能改正的竞赛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取消其主办方的办赛资格。

 

对于在竞赛活动中发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所在学校,樊秀娣认为,管理部门也应该考虑对相关责任人及其单位留下不守诚信记录或者在资源分配时区别对待,以此来消除或遏制不当得利带来的负面示范效应。对于涉嫌违法问题,要移交相关机关依法处理。(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