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新规:缺席组会,导师按“教学事故”问责,研究生按旷课处理!

研发家 | 2025-10-20 0

近日,一则关于某985高校出台新规的消息在学术圈引起广泛关注。

 

据封面新闻、重庆日报等媒体报道,今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每周组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全校所有学科、专业均实行每周组会制,纳入研究生教育管理日常,每学期缺席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导师,按“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进行认定并处理问责,无故不参加的研究生,按旷课处理。

组会为研究生和导师、同门提供了定期交流的机会,是培养科研能力、汇报研究进展和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然而,在现实中,组会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导师将组会视为形式,敷衍了事;有的导师因行政事务、学术活动繁忙而频繁缺席;更有甚者,长期不组织组会,对学生的研究进展不闻不问。这种“放羊式”的培养方式,导致许多研究生在关键成长期缺乏必要指导,研究方向和进度都受到影响。

 

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与导师每周交流时长在1~3小时的研究生占比最大,学术学位、全日制、博士层次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时间更长。

兰州大学陈秋萍在研究论文中调研了1662位研究生,学生对每周指导次数在3-5次的导师满意度最高,满意度最低的并非频繁督促学生的导师,而是每周指导次数1次都做不到的导师。

 

《自然》刊发的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也显示,55.9%的中国博士生平均每周与导师一对一交流不足1小时,仅有43.5%的中国博士生对导师指导感到满意,在被调查的8个国家中排名垫底。

 

对导师责任的再定义

 

这一政策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扩招,一些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数量增多,导致生均指导时间不足。同时,高校教师面临科研、教学、行政等多重压力,精力分散,对研究生的指导质量参差不齐。此外,极少数导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关心不足。

所谓教学事故,通常是指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降低教学质量的行为。将组会缺席纳入这一范畴,实质上是对导师责任的再定义和再强调。

网友评论

对于组会频率,从北京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规定来看,每周一次组会是大部分高校的基本要求,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则规定至少每两周一次。

 

与其单一强调出勤率,不如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研究生指导质量评价体系。

 

建议高校可以考虑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组会频率等量化指标,也重视指导质量和学生满意度等质性评价。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德华曾撰文,他认为开组会目的是为了课题的开展和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是导师传授研究生培养理念的时间,是讲述学术规范的时机,更应该是组员之间相互分享、鼓励的机会,因此,“组会不应是让学生难堪的时候”。

 

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把组会转化为push自己研究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许每周组会将不再成为“黑暗时刻”,而这一过程,还是需要导师和学生配合努力。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