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省份,公布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数量!

研发家 | 2025-11-12 0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近段时间,山东、湖南等多地政府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本省/市/自治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成效。青塔对11个省份在“十四五”期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成绩进行了收集整理,以供参考(注:不完全统计,部分省份暂未公开相关内容,故未收录)。
根据各省/市/自治区发布会透露信息,多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揭晓:天津全市现有2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其中高校牵头或参与的有22个;浙江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福建目前全省重组入列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四川现有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天津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推动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产业发展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各展所长。5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投入使用,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489家,全市2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高校牵头或参与的有22个。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77%。新增本科高校、博士授权单位各1个,新增博士点49个,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落地静海。设立天津茱莉亚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茱莉亚研究院,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添新平台。
聚焦产业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艺科,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理工农医类在校生占比提高到54.9%。实施“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校企共组“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875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个政策包、一张明白纸、一站式服务”等“三个一”行动,1048家高校企业入驻天开高教科创园,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浙江
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一校一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成立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联盟,走出社会力量捐资创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特色路径,获批设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省属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实现新提升。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2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我国牵头的首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浙江省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落地建设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个,即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金砖国家深海资源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阿拉伯国家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有序完成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动态调整、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优化整合、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深化“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125家、互聘科研人员955人、计划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905人。

福建

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专门设立青年科学基金,增设企业联合基金。基金联合资助规模持续扩大,经费总额从2020年的0.95亿元增至2025年的1.4亿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实施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获批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台湾同胞研究基金项目试点。“十四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079项,经费超过30亿元,立项数连创新高,涌现出鼻咽癌血清学标志物P85-Ab、液基材料/液体门控技术等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新增获批国家杰青项目42项,国家优青项目63项。2021-2023年度全省评出省科学技术奖605项。2023年福建省获国家科技奖13项,数量创历史新高。

目前全省重组入列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267家省重点实验室、144家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在突破科学前沿、攻克技术瓶颈、支撑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强化与行业部门的协同联动,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累计调整优化本专科专业点1589个、占专业点总数的44.46%,其中,新增适应发展需要的专业点888个,撤销或停招就业率低的专业点701个;全省高校现有本专科专业点3574个,其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58.98%。

聚焦科技创新强化人才培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从2020年的8个增加到1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从13个增加到20个,实现研究生培养各设区市全覆盖。强化有组织科研,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占全省总数85%以上,获省科技一等奖数占全省总数50%以上,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多措并举、压茬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促进大局稳。

江西

高等教育布局持续优化。江西飞行学院、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等4所本科高校获批设置,江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获批设立,赣南医科大学、江西水利电力大学2所高校更名大学。“十四五”期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由105所增加到117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由8所增加到1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由14所增加到17所,博士学位授权点由49个增加到9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407个增加到519个,江西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层次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升。

人才培养供需更加适配。紧密对接“1269”行动计划,加大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设置,新设本科和专科专业点与“1269”行动计划紧密相关的比例分别达到74%和77.8%。启动教育部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改革试点,实施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推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全省新增本科专业点312个、高职专业点919个;停撤本科专业点335个、高职专业点740个。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契合度进一步提升。

学科建设水平取得突破。全国高校第五轮学科评估B类及以上学科增加46.9%,“A+”学科实现零的突破。ESI全球前1%学科数从19个增加到61个,1个学科晋级前千分之一学科。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布局建设5个省级学科交叉中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方向25个,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共3项,在各省份地方高校获奖总数排名并列第一;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在无部属院校的13个省份中名列第一。高校牵头和参与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获批航空领域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1个,依托高校建设的2个省实验室启动运行。高校研发投入实现年均超20%增长,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2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累计立项近7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立项4800余项;全力推进“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12所高校成果转化中心落地运行,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20年的1059.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14.46亿元。

山东
“十四五”时期,山东实现了高等教育筑峰起势的系统跃升,新设、升格、更名17所高校,增加学位51万个,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使更多的适龄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新增13个博士硕士授权单位、267个授权点;实现新型研究型大学、公办职业技术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历史突破;大力推进一流学科“811”项目建设,山东有30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A类行列、增长131%;目前全省有2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192个学科进入前1%。

聚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教育成为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得益于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发展,目前高校集聚了山东60%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60%以上国家级领军人才、70%以上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校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逐条分析重点产业链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增产业急需专业点1837个,理工农医类在校生占比超过61.6%,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超过390万人,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成高等教育共同体4个、产业创新研究院3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103个,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建设联合研究生院。

着力提升高校创新能级,“十四五”期间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增势强劲,获批数量是重组前的7.7倍;形成百余名顶尖人才、千余名国家级人才、近5万名优秀博士专任教师组成的“百千万”人才梯队;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比如山东农业大学接连破解小麦“癌症”赤霉病全球性难题、“植物细胞全能性”世纪难题,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创新实施“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省高校院所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12.8%,转化金额过亿元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河南

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十四五”时期,全省本科院校由57所增加至62所,冠名“大学”的高校增加至13所,填补了艺术、体育类本科学校的科类空白,弥补了部分省辖市本科学校的区域空白。“十四五”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毛入学率有望达到60%,与“十三五”末相比提高8个百分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由此盘点,“十四五”,河南高等教育的布局,已掀开热烈而又绚烂的一章。

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效更加显现。省委、省政府出台一揽子超常规支持政策、安排130亿元建设经费,强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建。郑州大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建设河南省首个大科学装置。河南大学连续5年在《自然》《科学》发表高能级创新成果。“双一流”创建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获批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在载流摩擦学、粮油储藏与加工等特色领域稳居前列。中国现代农业联合研究生院落地河南,高校牵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5家,实现重大突破。“国字号”相继扎根中原沃土。由此盘点,“十四五”,河南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正呈现厚积薄发之势。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一是聚焦国家战略和河南省重点产业链群,不断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直接服务支撑河南省重点产业链群的省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均占比70%以上。河南省成为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改革的首批试点。二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现代农业、未来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己任,设立247个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创建5个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215个科技小院,实现了校企研发中心对主导产业的全覆盖。获得国家一流本科专业408个、一流课程525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契合市场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瞄准破解产业“卡qiǎ脖子”难题,产出了“高端轴承”“小麦新品种”等一系列创新成果。高质量建设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55家协同创新中心。累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超过3.8万项,经费达到90亿元,切实做到“社会和产业有需求、高校有服务”。与此同时,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以及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等等。由此盘点,“十四五”,河南的高等教育正豪迈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宏图当中。

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深化。一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改革,完善项目评审、科技奖励、成果赋权等激励引导制度,探索实施长周期稳定支持和评价、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一系列政策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动高校院办校、大部制、学部制等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学分制、书院制、研究性教学、本研贯通等育人模式改革,深入推进AI赋能人才培养,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三是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对53所高校开展教育教学评估,每年投入1.82亿元实施专业评价和一流专业建设,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四是开展人才评价改革,深化职称评聘改革,引育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人才第一生产力的大旗高高举起。

湖北
服务支撑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强化需求牵引和市场导向,建立与湖北产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近3年高校的学科专业点调整比例超过20%,全省3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总数全国第4。
强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办好6个国家级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地共建湖北科创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高校累计向社会输送226万人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1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65个,职业院校为产业发展输送70%以上的新增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科技支撑和创新策源,全面推进“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高校牵头或参与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31个,汇聚“两院”院士61位,获评国家科技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70%,武汉纺织大学产出月面国旗等一批科研成果,北斗组网、航母巡洋也都凝聚着湖北高校的贡献。
湖南

在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湖南5所高校、15个学科入选,较首轮新增了湘潭大学和中南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湖南大学的电气工程、湘潭大学的数学等3个建设学科,入选高校数和学科数均居全国第8、中部第2。学科布局基本覆盖所有一级学科的分布,其中获评国家A类学科由25个增加到43个,比上轮增长72%。

同时,湖南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联合出台加快高校成果转化“二十条”,全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6.8亿元,增长近300%;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优化,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湖南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目录,2025年本、专科专业点调整优化比例分别达20.6%和23.53%,将极大促进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建设和发展。

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防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36家,实现总数和在全国的占比“双提升”;体系化部署“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600项,取得国际国内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35项。

“十四五”以来,在湘两院院士增至41名;38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A类项目支持,9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B类项目支持;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超1000人,省级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突破5000人。在全国率先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带动数万名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三湘大地乡村振兴一线。

重庆

学科实力再突破,2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83个,重庆大学工程学成为西部地区高校首个进入前万分之一的学科。新增2所职业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研创新结硕果,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大幅增长,国家级重要科创载体加速落地,大力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活动,累计服务企业3300余家,高校科研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逐渐凸显。

在“强学科”方面,实现量级跃升。紧扣国家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高校办学层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近五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4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达14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达19所。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市A类学科增至16个,数量实现倍增,A+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与储能、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相关专业189个。

在“促创新”方面,取得系统突破。依托全市高校6.7万名科技人才力量,聚焦区域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开展集中攻关。目前,高校已成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主力军”。高校年均承担科研项目约2.5万项,国家自科和社科基金立项达1100余项,国家级科研平台由33个增至43个,专利转让与许可数量从450余项大幅提升至2200余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5%以上布局在高校,高校牵头获得的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市70%以上,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95%以上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实施“教育强市区县行”产学研促进行动,市教委与13个区县签约合作,累计服务企业3300余家。涌现出“大量程纳米时栅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海扶刀”“沙漠土壤化”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四川

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比2020年增长40%以上;14所高校138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所高校的6个学科位列全球TOP1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比2020年翻了一番;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31.9%提高到40.9%,增长9个百分点。

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包括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2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内,形成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包括跻身世界一流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创造多项运行纪录的“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诞生50余项国际领先研究成果的锦屏地下实验室等;布局建设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已全部进入实体化运行。

持续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在川两院院士达到67人,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4万人。

云南
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力持续提升。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新设置本科专业近80%为理工农医类急需专业。新增2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2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理工农医及交叉学科占比达53%。新增3所本科高校、10所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实现16个州市全覆盖。建成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教育部云南高等研究院实现招生。

来源: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人民政府官网。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