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李德仁、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发家 | 2024-06-25 0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天(6月24日)在北京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李德仁:推动我国向遥感强国跨越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是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尽管已85岁高龄,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东方IC 图(下同)

 

大家都知道,院士是我国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称号,成功当选的无一不是领域翘楚。同时获得两院认可、获得“双院士”殊荣的,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便是其中一位。

 

他引领了我国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推动了我国由遥感大国向遥感强国的跨越式发展,面对对地观测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他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今天,李德仁院士接过了沉甸甸的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我这一生的工作,就是让测绘这一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李德仁感慨。

 

 

解决测量学百年难题

 

1939年,李德仁出生于江苏泰县的书香门第,自小成绩优异。高中时,受在课外兴趣小组得到的测量学启蒙,高考填报的12个志愿中,第八志愿便是航测与制图。

 

结果,原本报考数学力学系、打算研究火箭的他,意外被刚成立一年的武汉测绘制图学院录取,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地图资料,发展测绘技术迫在眉睫。在学校里,他勤学好问、敢于质疑,给老师出的试卷、苏联专家编的教科书挑错,正因如此,引起了“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之父”王之卓的注意。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39岁的李德仁如愿考上王之卓的研究生。三年后,李德仁院士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站在中国测绘学界的前沿。

 

1982年,李德仁院士获得赴联邦德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恩师的推荐下,他师从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当时,阿克曼给了他一个航空测量领域极具挑战的难题——找到一个理论,能同时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

 

误差问题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作为访问学者,李德仁在德国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在凌晨最后一个锁门,又在清晨第一个打开实验室大门,最终仅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用德语完成了博士论文。而他的博士论文,解决了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中国李德仁的名字在整个国际航测界回荡。

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爱我中华”,这是李德仁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首句。

 

从德国毕业时,包括斯图加特大学在内的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妻子朱宜萱在当时给他的信中写道:“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一直到了45岁,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挤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回国后,李德仁加快了研究步伐,在他看来“有跨越才有创新,仅仅跟在人家后面做重复的研究,便总在后面”。面对世纪之交我国卫星、航空、地面系统等多方面存在差距的现状,李德仁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高分辨率卫星,要有自己的测绘卫星。”

 

据统计,2008年时,美国已经拥有在轨卫星超过400颗,中国只有20多颗。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自己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系统,而中国则苦苦追赶。

 

那时我国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只能买到次等品的硬件,但李德仁说:“用起来必须跟人家一样好,硬件不足软件补!器件的毛病通过计算机的理论和算法、人工智能的方法给它补上。”

 

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担任项目副组长。随着“高分专项”的实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实现了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卫星分辨率提高到民用0.5米,遥感信息服务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八分钟,追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我回国以后,了解中国跟外国的差距的时候,就认为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去追赶、去赶超,这个责任一直没有停,一直没有断。”李德仁表示。

由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珞珈”系列卫星

 

 

从“玩微信”到“玩卫星”

 

针对卫星遥感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不稳定、应用少”等问题,李德仁带领的团队把目光投向更远——“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项目。

 

目前,由武汉大学牵头研制的“珞珈”系列卫星,已作为“先遣队”已经出发。“珞珈一号01星”“珞珈二号01星”和“珞珈三号01星”相继入轨,前往太空探路。

 

在2023年夏季河北省防汛救灾中,“珞珈二号”卫星就曾发挥重要作用,当时通过“珞珈二号”卫星获取河北受灾地区上空的雷达图像,观测到一处堤防决口,发布预警当天帮助6000余人安全转移,消除了安全隐患。“这就是雷达遥感的一个优势,全天时,全天候,可以做到工程级的应用。”

 

按照李德仁的计划,到2030年,整个星座在轨200多颗卫星,搭建起一张集定位、导航、通信、应急、搜救于一体的“太空网”,从“玩微信”到“玩卫星”,让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调用头顶的卫星,3至5分钟就能看到想看的地球图片或视频。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师生眼里,李德仁有口皆碑:他站得高、看得远,是一位战略型科学家。2022年,在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李德仁获颁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布洛克金奖,成为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薛其坤:成功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61岁的薛其坤,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多年来,薛其坤带领团队从事基础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在科研创新之路上从未止步。在他心中,从事科学工作,除了实事求是,还要做到追求极致,踏踏实实走好每步路。

 

 

从0到1不能“跳跃”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未来可能应用于发展新一代低能耗电子器件,它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的难度极大,是众多研究者一生奋力追求的科学目标。

 

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开始从拓扑绝缘体方向尝试突破。2012年底,在克服一道又一道难关后,薛其坤团队终于成功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于2013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被审稿人称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称:“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2015年,团队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零电导平台;2017年,团队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观测温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层结构;2018年,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发现一种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开启了国际上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目前,薛其坤团队正沿着两个方向开展攻关,一个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以及拓扑绝缘体的相关领域研究,另一个是高温超导相关研究。“这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关注的研究方向,有利于推动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发展,我们站在世界前沿。”他对此十分坚定。

 

一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越大,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往往越具有挑战性,原创性越强,其颠覆性意义也越大。这是21世纪基础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薛其坤看来,作为基础研究的团队,必须做好基础研究应该做的工作,为未来的应用打好科学基础。

 

“基础研究要有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把一件事情做好。”薛其坤不止一次地说,“从事基础研究不能跳跃。科学工作,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一定不能作假、不能打折扣。”


“每个人都要有一种信念”

 

出生于山东蒙阴的薛其坤,说话时带有一些乡音。他曾自比为“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从家乡驶向无垠的大海,一路上经历不少风吹浪打。

 

年少时,他从来也没有想到过将来自己会成为物理学家。1980年,薛其坤考入了山东大学光学系。关于专业的选择,他只记得那时候物理成绩考得好,老师给他推荐了几个系,他就照着填,其中就包括光学系。读大二的时候,有一天薛其坤看到学校的报栏上贴着一些招生宣传资料,一看就挪不动步子了。他想,如果当了研究生也许就能做科学家,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于是,怀着对科学朴素的向往,他决心考研。头两回考的分数不好,薛其坤并没有气馁,终于如愿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回看自己的人生历程,我感受到,每个人都要有一种信念。” 薛其坤坚信,当前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需要一批乐于从事基础研究、敢于冲击科学难题的杰出人才。他觉得,杰出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有卓越的科学直觉,要有对探究自然奥秘或者思考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要有百折不挠、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品质品格等。同时,还需要有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献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不睡觉的时候基本都在工作

 

薛其坤有一个出了名的外号,叫“7-11院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早上7点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离开,这样的作息,薛其坤坚持了20年。“要把一个实验做得完美,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有时甚至会通宵工作。想做好高质量的工作,离不开艰苦的奋斗。”

 

薛其坤经常和学生讲起当年自己“做针尖”的故事。攻读硕士期间,他用的实验仪器是场离子显微镜,样品是金属针尖。在导师的严格监督下,每天至少要试做3个针尖,先后做了1000多个,最终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接近实验要求的完美针尖。“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需要高强度的反复训练和意志的磨炼,需要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次实验,不断挑战新的极限。”后来,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的样品制备测试过程中,薛其坤团队用5台精密仪器,制备测试了1000多个样品,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同一个实验,历时4年多才最终完成。

 

2020年11月起,薛其坤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身兼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多项职责,他更忙碌了。“我只要不睡觉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工作。”薛其坤笑言,“夜深人静时,与自然界、与文章打交道,那种感觉是幸福的。”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