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微生物研究中心教授张炼辉/副研究员徐泽凌团队报道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反应调节蛋白质AmgR对该菌急慢性感染相关毒性因子表达转化的调节机制。《核酸研究》发表了相关成果(Nucleic Acids Research)。
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家创造了一个全球新的基准来控制单个量子比特的精度,实现了迄今为止量子逻辑运算的最低错误率——只有0.000015%,即每670万次运算中只有一次错误。与10年前团队设定的基准相比,这个破纪录的结果增加了近一个数量级。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有1242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有672所,占比54.1%,超过‘半壁江山’。但相比之下,全国下属高校年平均资金约为8.20亿元,而地方高校年平均资金约为0.83亿元,仅为下属高校的10%。”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张祖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
两个陀螺同时旋转,哪个先停止?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任成祖教授课题组跨境解决轴承摩擦特性评估问题的灵感,是很多孩子玩过的陀螺游戏。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摩擦》上发表,标题为“基于动能变化测量滚动轴承的当量摩擦系数”,被选为封背。
深海,特别是位于海平面6000米以下的深渊区域,一直被认为是生命难以生存的禁区。探索生命如何适应如此严格的环境,为了解生物进化,促进生物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发作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安全性和副作用,限制了其在痛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日前,美国专利商标局正式授权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彭灿、副教授刘欢欢团队“秋水仙碱水凝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的研究成果,将为全球痛风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方法,为秋水仙碱新药研发提供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持。
依托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的联合科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蔡时青团队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中心教授涂传涛团队合作完成,首次揭示了与肝衰老和代谢功能相关的表观遗传调节因素BAZ2B(MASH)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是纤维化的关键作用。五月十九日,《自然-衰老》发表了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丹倩研究小组成立了化学遗传学与光遗传学技术体系,监测双氧水(H2O2)的动态,准确控制其浓度,并首次揭示了H2O2作为氧化还原信号分子参与睡眠稳态调节的因果作用及其神经机制。结果支持睡眠抗氧化功能假设,为氧化还原信号的准确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范式,也为干扰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失眠提供了抗氧化治疗的新思路。5月15日,细胞表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