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科学家发现,在网上辩论中,GPT-四类大语言模型(LLM)如果论据可以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进行调整,其吸引力可以比人类高64%。研究表明,GPT-4能够生成有针对性和有感染力的论据,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其说服的风险。相关研究于5月19日在《自然-人类行为》上发表。
复旦大学未来信息创新学院教授张荣军研究小组深入研究了新型准一维范德华材料钽镍硒晶体(Ta2NiSe5)在能见光到红外波段的巨大表面,首次报告了已知范德华材料中最高的表面双折射值,阐述了其物理机制,为下一代偏振敏感光电子设备和集成光子学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最近发表在《物理进展报告》上。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教授蒋凌翔在《自然化学》中发表突破性成果:通过设计生成新的嵌段聚合物“CAPs”(Condensate-Amphiphilic Block Polymers),成功地将“凝聚相-水相”系统披上“分子盔甲”,首次实现合成和生物凝聚液体的超稳定性和自发乳化。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人群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刘芳华团队选择了微宇宙模拟与纯培养体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揭示了稻田土壤好氧甲烷氧化镉胁迫响应机制。《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了相关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曾芝瑞团队与合作伙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研究结果系统分析了嗜热古菌膜脂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环化装饰对膜蛋白功能和细胞运动的调节机制,揭示了古菌通过动态调节膜脂结构来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存储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在此背景下,DNA信息存储技术应运而生。使用DNA分子存储数据已被视为未来大规模数据存储的潜在介质。每克DNA可以存储数百个艾字节的数据,并且可以存储近几千年,而无需电力。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数据领域,DNA存储的潜力尤为显著——其图像数据分辨率高、存储周期长、相似性强,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D-index(学科H-index)学者排名指标,仅包括被调查学科的论文和引用值。根据官网介绍,D-index细分为化学,电脑科学,数学,法律,材料科学等26个细分领域。
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传播系副教授刘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6日在杭州离世,年仅44岁。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随着特朗普国家对美国科学事业的不断打压,包括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鼓励力度,从美国招募研究人才。这些激励机制包括增加科研费用支持,专门设立“人才引进”项目,许多项目背后都有数千万美元的财政支持。
泡沫包虫病是一种致命的人畜共患疾病,由许多房间的幼虫(泡沫包虫)寄生身体引起。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21年至2030年重点防控的20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之一。这种疾病在北半球牧区非常流行,尤其是在中国西部的农牧区。